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9版
系统观视域下乡村振兴的基本意蕴和实践进路
马 丽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提出,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即脱贫攻坚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念研究和阐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本意蕴,尝试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中国共产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对于我们国家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既有理论借鉴意义,又有实践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运用系统观念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把系统观念运用于治国理政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来,并纳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国家“十四五”规划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要坚持好并运用好贯穿其中的各种立场、观点和方法,重申要“坚持系统观念”。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2]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系统观念作为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它的精髓在于用系统思维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尊重科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实际、关乎长远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系统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
  系统观视域下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意蕴
  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为己任,以实现国家复兴为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蹄疾步稳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本质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对我国“三农”问题工作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新时代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准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意蕴,深入认识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律。乡村振兴作为系统性工作,正确客观认识其表现出目标性、关联性、差异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等基本含义和特殊要求,更有利于指导实践工作。
  (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彰显乡村振兴系统的目标性
  系统观念理论强调,任何系统都有其所要实现的目标,即特定的目的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系统的发展变化不受或很少受到条件变化和路径经历的影响,坚定的表现出某些预先确定的某种倾向的状态的性质”。这种目的必须是系统的整体目的,不是构成系统要素或子系统的局部目的。人心齐,泰山移,系统内各个单元要素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或完成这一任务而集合在一起的整体。“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全面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3]党的十九大从战略高度明确乡村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