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3版
内蒙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路径研究
贫攻坚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等国家战略下发展起了一批产业,但是发展时间短、未达到成熟期,且产业类型多是林果培育、菌疏种植、养殖、农文旅一体化等,劳动密集型居多,高端和高新技术产业少,上下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其中,部分乡村由于政策性原因获取了产业“植入”机会,先前没有经营经验,经营中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瓶颈。如种养殖业产品销路上经常困扰经营者,有时需要依靠村委会成员发挥个人影响力才能找到销路。这类兴起产业的产业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都有待深入观察,如何实现产业的长期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
  空心化和老龄化的农村人口结构也是内蒙古推进乡村治理和激发乡村活力的制约因素。人口空心化在内蒙古农牧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调研的众多村庄里,常住人口都少于户籍人口,有些地方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不少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冬季进城、夏季返乡的居住模式。同时,人口空心化又与老龄化相叠加,加大了村庄治理难度。据各地村委会普遍反映,因为村里年轻人少,村庄事务性工作面临着不少压力,有的村庄甚至在村两委班子上都没有年轻力量可以挖掘。破解空心化和老龄化带来的治理难题,也是摆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前的一大挑战。
  内蒙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路径
  (一)以乡村规划促进明确乡村发展定位
  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规划工作应充分考虑人口流动、农村闲置土地盘活、空间结构、当地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等情况,防止大铺大张、有村无民、有需求无建设等问题发生。乡村规划制定应充分发挥政府和乡村两方面作用,规避胡乱规划、形式化规划的情况,提升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建设的可能性。补齐短板,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集中攻关全区农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乡村建设应重视先进技术、创新场景、新鲜事物的引进,避免以完全传统的视角建设乡村。
  (二)以优势力量促进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借助符合当地土地、生态环境、水资源、气候条件、文化底蕴的特色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强项的带动作用,做好巩固、扩强文章,拒绝“东施效颦”型建设逻辑。这些强项可以是产业上的,也可以是文化积淀、先进治理模式方面的,如阿拉善地区在沙漠戈壁发展特色沙产业、锡林郭勒草原举办农牧民那达慕大会、呼伦贝尔高度重视黑土地地力保护、通辽集中全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在逐渐扩大优势的同时,要配套上下游链条、打造与推广品牌,形成提升乡村发展活力的多方面抓手。
  (三)以社会合力促进汇聚乡村建设资源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助力化解乡村建设人、财、物紧张的局面,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社会力量多方共建的长效机制。发挥政府主体责任,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增强市场监管和行政监管水平,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情形,为社会力量的进入提供多方支持和保障。予以社会力量各类协调支持,减轻社会力量在支持乡村发展中的阻力和阻碍。同时,应重视社会公益对乡村建设的积极作用,探索技术下乡、人才下乡的公益自愿形式,形成汇聚支持乡村发展的智力、技力、财力的有效模式。
  (四)以质量为本促进提升乡村建设能力
  树立质量为本意识,高度重视各类项目和工程的建设质量,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为久久为功奠定优良基础。推动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避免形式主义、不作为乱作为等乱象,确保能够一代接着一代干,确保内蒙古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扎实推进。在推动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接轨时,奖励在人居环境、庭院经济、接受先进事物中表现出色的家庭及个人,发挥示范影响作用,带动邻里自发主动迎接新事物、新技术、新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党建》,2022(11):4-28页。
  [2]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载《新长征》,2023(7):4-11页。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24-02-04(001)。
  [4]新华社:《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载《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3(7):2+1页。
  作者简介
  汤明媚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