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2版
推进各民族文化互嵌发展研究
密度播出,实现了兵团南疆节目“走出去”的目标。
  2、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近年来,南疆师团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组织和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让更多群众共享社会发展进步成果,激发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兵团的美好情感。如三师2023年以来,开展“文化进万家”、“书香师市·阅读悦心”全民阅读、百姓大舞台、社火等大型文化活动7000余场次,惠及群众10万人次,最大限度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明需求。十四师昆玉市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旅游日兵团分会场、第十一届“兵团沙海老兵节”活动,吸引各地游客43.86万人次。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真正发挥了以文化滋养人心、凝聚人心、培育文明的作用。
  (三)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1、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
  近年来,南疆师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对历史遗迹、红色文化、文物典籍的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如一师阿拉尔市实施五团玉尔滚军垦旧址安防工程、十团、十三团老俱乐部旧址修复等4个文物类项目。民间手绘纹样、托木尔峰酿酒技艺、塔河美食“囔坑四宝”3个非遗项目得到很好的传承。再比如,南疆师团到处可见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摔跤、叼羊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由此可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各族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交流互鉴,交融互嵌,为大美南疆带来了欢乐与活力。
  2、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南疆师市通过加强对文物遗址、城市雕塑、主题公园和文化主题广场等文化阵地的建设和保护,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让各族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文化熏陶。如三师持续总结提升唐王城历史文化内涵,对十大文化公园、文化景观和场所进行重新命名,把汉唐风韵体现到城市设计总规和建筑风格中,更好地彰显城市特色、提炼城市符号、塑造城市形象,于细微处体现中华文化深刻内涵。再比如一师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教育基地,将“一体多元”中华文化标识布局其中,各族群众在休闲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使用
  1、全面加强职工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
  近年来,南疆师团持续依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数以万计的中青年农牧民打破了语言壁垒,增强了沟通能力,走出家门务工,奋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比如三师专门成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心,面向少数民族职工群众订单式开展“国语教育+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推动“农民”变“市民”,2022年以来,教育中心通过国语培训参加就业人数达5651人,占到培训总人数的80%以上。再比如十四师以文化润疆为主线,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有奖问答、红歌比赛、参观沙海老兵基地等方式,让职工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提升国语水平,传承中华文化。
  2、全面加强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南疆师团着力推动语言文字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促进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十四师着力培育国语教学特色学校,47团中学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群体的重视程度,责任意识,建立国语质量提升“导师负责制”,设立校园督查岗,形成了“人人说国语、生生诵经典”的良好氛围。一牧场总结提炼出“1+4” ①国语教育特色体系,2023年5月,一牧场中学、皮山农场启航幼儿园园长玛依努尔·艾合提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选表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推进各民族文化互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空间互嵌格局未彻底形成
  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相联系。所以,有学者又称“文化是人类与其所居住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②空间互嵌是文化互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各民族在居住格局上的充分嵌入,才能促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对中华文化实现从认知到认同转变。南疆地处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区域,各民族地理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地(州、市)、县、乡、村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分散且遥远的地理分布格局造就了民族间的分散和独立,客观上阻滞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国语水平不高的现实阻碍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国语学习不够。主要表现为社会面国语教育推进缓慢。部分地区国语教育多注重形式,忽视实际效果,3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群众国语基础相对差,对知识消化吸收慢,导致开展国语教育效果不理想,老师和学员均处于“疲惫”状态。二是国语学习中涉及中华历史文化的内容少而浅。调研发现,国语教学大多集中在对日常生活用语的交流学习中,而对中华文化的宣传教育比较少,尤其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