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报告
2021年,《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有序推进。2023年,陕西发布并施行《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的数量逐年稳步增长,秦岭生态不断得到改善。
《秦岭生态气候公报(2022年度)》反映,“秦岭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向好发展趋势:2022年,秦岭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区域持续扩大,面积占比提升至99.3%”。[2]2023年,秦岭陕西段环境优良面积依然保持在99.3%。根据目前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未来几年的生态质量会越来越好。
2、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陕西对此认真贯彻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构建“1+N+X”政策体系。整治黄河流域“四乱”问题,对干流及主要支流进行污染排查整治,对重点河流水质不达标进行限期治理。
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这些政策法规出台与实施极大地提升了黄河保护力度,促进其高质量发展。2023年,“黄河中游陕西段干流水质为优。监测的10个国控、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无Ⅳ-Ⅴ类和劣Ⅴ类断面,同比均无变化。”[3]
(三)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为了建设美丽陕西,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若干措施》,是污染防治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该文件旨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倡导清洁能源低碳转型,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强调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取得新成绩。
1、蓝天保卫战
出台《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文件,基本形成大气治理制度体系。大气污染的重点是防治夏季臭氧污染以及治理秋冬季雾霾,对多污染物进行协同治理,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2023年,“国考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4%;平均优良天数291天,同比增加3.2天;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4]
2、碧水保卫战
建立“2大流域-3个版块-25个重点河流控制单元-111个国控断面”的管理体系,编制了《陕西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制定了《陕西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补偿实施方案》。其中,切实强化了黄河、长江流域治理,保护了水源地水质安全,整治入河排污口,推进黑臭水体治理。2023年,“1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08个,占97.3%,优于年度考核目标6.3个百分点,优于‘十四五’考核目标5.4个百分点;连续消灭劣Ⅴ类断面,优于年度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也优于‘十四五’考核目标1.8个百分点。”[5]
3、净土保卫战
陕西陆续出台《陕西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1-2025年)实施方案》《陕西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2021-2025年)》《陕西省“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等文件,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开展安全利用试点示范,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陕西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截至2023年,“全省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6]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4、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近年来,陕西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等文件,初步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做好全国碳市场的省级管理工作,在第一个履约周期中企业“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72亿吨”。[7]二是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在西咸新区管委会成立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三是依托秦创原,形成“1带+10园区”产业示范区,以技术创新引领低碳发展。通过以上举措,陕西实现了排污许可制全覆盖,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民众生活新时尚。
(四)贡献司法力量,整改监管问题
《秦岭生态气候公报(2022年度)》反映,“秦岭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向好发展趋势:2022年,秦岭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区域持续扩大,面积占比提升至99.3%”。[2]2023年,秦岭陕西段环境优良面积依然保持在99.3%。根据目前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未来几年的生态质量会越来越好。
2、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陕西对此认真贯彻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构建“1+N+X”政策体系。整治黄河流域“四乱”问题,对干流及主要支流进行污染排查整治,对重点河流水质不达标进行限期治理。
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这些政策法规出台与实施极大地提升了黄河保护力度,促进其高质量发展。2023年,“黄河中游陕西段干流水质为优。监测的10个国控、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无Ⅳ-Ⅴ类和劣Ⅴ类断面,同比均无变化。”[3]
(三)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为了建设美丽陕西,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若干措施》,是污染防治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该文件旨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倡导清洁能源低碳转型,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强调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取得新成绩。
1、蓝天保卫战
出台《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文件,基本形成大气治理制度体系。大气污染的重点是防治夏季臭氧污染以及治理秋冬季雾霾,对多污染物进行协同治理,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2023年,“国考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4%;平均优良天数291天,同比增加3.2天;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4]
2、碧水保卫战
建立“2大流域-3个版块-25个重点河流控制单元-111个国控断面”的管理体系,编制了《陕西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制定了《陕西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补偿实施方案》。其中,切实强化了黄河、长江流域治理,保护了水源地水质安全,整治入河排污口,推进黑臭水体治理。2023年,“1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08个,占97.3%,优于年度考核目标6.3个百分点,优于‘十四五’考核目标5.4个百分点;连续消灭劣Ⅴ类断面,优于年度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也优于‘十四五’考核目标1.8个百分点。”[5]
3、净土保卫战
陕西陆续出台《陕西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1-2025年)实施方案》《陕西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2021-2025年)》《陕西省“十四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等文件,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开展安全利用试点示范,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陕西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截至2023年,“全省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6]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4、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近年来,陕西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等文件,初步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做好全国碳市场的省级管理工作,在第一个履约周期中企业“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72亿吨”。[7]二是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在西咸新区管委会成立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三是依托秦创原,形成“1带+10园区”产业示范区,以技术创新引领低碳发展。通过以上举措,陕西实现了排污许可制全覆盖,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民众生活新时尚。
(四)贡献司法力量,整改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