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的适应性研究
1道开放题。本次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9份,在对数据处理时,将每道题的选项“完全没必要”“有一定的必要性”“比较有必要”“非常有必要”分别赋分为1、2、3、4。如果全体调查对象都认为某一素养非常有必要时,总得分为276分,从实际的收集结果来看,最低得分为234,最高得分为258,得分在250分的素养及对应的题目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16、能进行自我反思,改进、调整教育教学工作”“2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6、熟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4、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15、能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形成良好的家校联系”“13、具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关注学生动态的能力”“7、熟知教育评价知识”“22、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及技能”,对应的得分依次为:258、257、256、255、254、253、253、252。
将行业需求(即小学需求)与S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进行匹配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S学院所开设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各类教学法课程、班级管理、沟通与写作、教师教学技能与艺术、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等课程,可以覆盖小学教师一线工作中最需要的素养要求,S学院所开设课程与职业要求的契合度较高。2、沟通能力、评价能力、自我反思、终身学习等也是小学全科教师在工作实际中需要具备的素养,这些素养整体来说综合性更强,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但仍需发力,需要学校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中螺旋式地开设相关课程,并跟实习紧密结合。
产教融合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优化
(一)统一认识,明确全科教师基本内涵,指明育人方向
目前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各大高校只能自行理解,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建议统一思想认识,对全科教师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让高校的职前育人更加明确化、规范化。培养目标是出发点也是育人的归宿,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的内容安排、教材选择、课时数都会受到影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也将含糊不清,育人过程阻碍较大。呼吁政府部门尽早出台文件,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最好根据高校的层次、类型,做出不同类型、层次高校育人目标的分类要求。
(二)高校和小学协同,资源共享、师资互聘、课题共研
将行业标准、产业需求引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产教融合思路,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高校可以通过创建“基础教育协同育人联盟”,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听取小学的实际需求,同时在育人过程中,也可以加强高校与小学的通力合作力度,如在高校举办的“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请一线小学教师充当评委,小学的公开课中,请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观摩,让学生在接受职前教育时能够跟工作实际进行接轨,有利于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目标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操作;既对理论知识了解,同时也掌握行业情况。这一类型的教师,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5]首先,高校教师多数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教,教师缺乏对小学以及一线小学教师工作情况的了解,无法很好地将授课内容跟小学教师的工作实际结合,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形。其次,大学生实习经历较少,对将来的就业情况、职业内容等了解甚少。部分学生不清楚在校所学内容对将来就业有什么用处,故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会比较迷茫,对所学理论知识效果打折扣。最后,如果高校教师对小学教师的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对人才培养方案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撰写课程大纲、教案等教学资料时,也会更有针对性。
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应多走进一线,增加实践经验,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专任教师到实习基地或协同育人联盟小学进行轮岗,为了将轮岗制落实,学校可以根据专任教师的工作情况,创新轮岗方式,也可以将轮岗作为一种工作考评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析与展望》,载《中国教育科学》,2022(01)。
[2]李俊义:《全科与分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二元相持及并存指导》,载《教师教育学报》,2020(2)。
[3]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载《教育研究》,1994(10)。
[4]卓庆敏:《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5]黄国清、黄双根、黄昭栋:《国际经验对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启示》,载《机械职业教育》,2009(4)。
作者简介
郝丽娟 西安思源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评价
将行业需求(即小学需求)与S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进行匹配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S学院所开设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各类教学法课程、班级管理、沟通与写作、教师教学技能与艺术、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等课程,可以覆盖小学教师一线工作中最需要的素养要求,S学院所开设课程与职业要求的契合度较高。2、沟通能力、评价能力、自我反思、终身学习等也是小学全科教师在工作实际中需要具备的素养,这些素养整体来说综合性更强,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但仍需发力,需要学校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中螺旋式地开设相关课程,并跟实习紧密结合。
产教融合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优化
(一)统一认识,明确全科教师基本内涵,指明育人方向
目前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各大高校只能自行理解,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建议统一思想认识,对全科教师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让高校的职前育人更加明确化、规范化。培养目标是出发点也是育人的归宿,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的内容安排、教材选择、课时数都会受到影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也将含糊不清,育人过程阻碍较大。呼吁政府部门尽早出台文件,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最好根据高校的层次、类型,做出不同类型、层次高校育人目标的分类要求。
(二)高校和小学协同,资源共享、师资互聘、课题共研
将行业标准、产业需求引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产教融合思路,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高校可以通过创建“基础教育协同育人联盟”,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听取小学的实际需求,同时在育人过程中,也可以加强高校与小学的通力合作力度,如在高校举办的“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请一线小学教师充当评委,小学的公开课中,请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观摩,让学生在接受职前教育时能够跟工作实际进行接轨,有利于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目标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操作;既对理论知识了解,同时也掌握行业情况。这一类型的教师,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5]首先,高校教师多数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教,教师缺乏对小学以及一线小学教师工作情况的了解,无法很好地将授课内容跟小学教师的工作实际结合,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形。其次,大学生实习经历较少,对将来的就业情况、职业内容等了解甚少。部分学生不清楚在校所学内容对将来就业有什么用处,故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会比较迷茫,对所学理论知识效果打折扣。最后,如果高校教师对小学教师的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对人才培养方案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撰写课程大纲、教案等教学资料时,也会更有针对性。
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应多走进一线,增加实践经验,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专任教师到实习基地或协同育人联盟小学进行轮岗,为了将轮岗制落实,学校可以根据专任教师的工作情况,创新轮岗方式,也可以将轮岗作为一种工作考评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析与展望》,载《中国教育科学》,2022(01)。
[2]李俊义:《全科与分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二元相持及并存指导》,载《教师教育学报》,2020(2)。
[3]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载《教育研究》,1994(10)。
[4]卓庆敏:《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5]黄国清、黄双根、黄昭栋:《国际经验对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启示》,载《机械职业教育》,2009(4)。
作者简介
郝丽娟 西安思源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