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朴素之心重塑乡土回归
资近10万元打造了别具特色的劳动实践基地。
2、营造“小而优”校园文化
提升学生的素养贵在文化引领,学校门口的防撞墩由新分美术教师以“仁义礼智信廉孝忠信”为主题进行绘画,打造“办人民满意教育创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做好“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争取让每个孩子能在“美好教育”中“诗意成长”;本部每周二、周四下午活动课由语文教师定内容,所有教师和学生参加的集体朗读诗经活动;南洼小学每周的“百人读唐诗”“写好中国字”活动,各学校的“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各班的班级文化、教室的“墙体”文化、读书角、读书柜、宣传专栏和教室黑板报文化集中宣传诗经文化,校园书声琅琅,乡村生机勃勃。
3、狠抓“小而实”常规管理
规范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结合学校特点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师考核细则,努力打造“真抓实干严抓细管”的管理特色。每周一次作业备课检查,所有领导进行检查,详细记录,形成问题台账,汇总成册,每周五前各年级评出最优备课及最差备课,每周五行政会进行反馈,周日全干会进行通报。周日所有领导及教师下午4点半到校,在学校门口由所有代课教师对学生周末各科作业进行仔细检查,现场与家长进行沟通,找出问题,对症下药,真正把家校合作做实做细,检查完后统一上交班主任处进行汇总。
4、狠抓“小而精”高效课堂
学校根据“五步三查”教学理念,研究出符合学校实际的“23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定“先学后教,以学定改,学、做、教互动”为课堂教学原则,把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提出“低起点、小步子”教学原则,做好知识衔接自然、平稳过渡、研究学情,调整教法,使教学适应新生、重基础、降难度,提高学生求知信心。
5、抓好“幼和小”稳定生源
从幼儿园抓起,稳定生源。学校通过全干会动员,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假期进村入户,每个领导负责三个村,逐生入户,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并形成问题汇总,通过行政会分析问题根源,找出解决方法,进行第二次家访,并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以承诺书的形式发放至所有家长手中。2023年9月,学校幼儿园人数由以前的46名上升到现在的93名,南洼小学由原来160名学生增加至现在的179名,中学部由原来的81名学生增加到现在的103名学生。
6、扎根“乡土味”开放教学
乡村学校必须回归生活、回归乡土,去找寻唾手可得的资源,将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大自然中的天地万物为教材,让学习走出“课堂只在教室发生”的传统设定,使学习空间从校内走向校外,将广阔的天地变成课堂。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土课程,设计并完成本校特色的劳动课程编写及劳动课程安排,制定劳动学期计划,结合学生平时在田园里种植、施肥、管理等亲身经历,开展数学等教学活动。将阅读与写作、美术与绘画欣赏、科学、音乐、品德等学科与种植实践课进行嵌入式融合——种植课有“猜想系列”作文、“小苗成长记”观察日记系列、“田园风光写生”“丈量我们的种植地”等,“田园艺术节”上各班创作的田园歌曲和诗篇、“丰收节”也是学科大融合。知识在田园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走出学校来理解真实的世界。这些与真实生活、大自然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了学生发展自我、提升素养与能力、与他人协作、爱乡爱土的感情,促进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育人回归教育本质
农村的整个教育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要差,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整体不高,生源整体较差。学校中小学共有324名学生,经调查单亲家庭学生76人,孤儿3名,留守儿童102名,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劲头不足、见识少、不够自信、缺乏长远的目标。“小而弱”的乡村学校,仅用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会使学生和学校陷入垫底及追赶的困境和压力之中。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学校让教师按照教育的规律,认真发现与思考学生的特点,回归教育的本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把重点放在开展差异性教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关注学困生和特殊儿童等方面。
1、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
乡村学校学生少,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个性、特点都非常熟悉,因此有条件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差异性教学。学校立足生源实际,坚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提出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最薄弱的学科抓起,不放弃一名学生,争取使每名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把后进生当作资源去开发”,从树立信心着眼,从课堂教学着手,从分层施教着力,狠抓薄弱学科,保证课堂人人“吃得下”“吃得饱”“能消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以考代练、分层辅导等形式,确保全体学生都有进步。
2、营造“小而优”校园文化
提升学生的素养贵在文化引领,学校门口的防撞墩由新分美术教师以“仁义礼智信廉孝忠信”为主题进行绘画,打造“办人民满意教育创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做好“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争取让每个孩子能在“美好教育”中“诗意成长”;本部每周二、周四下午活动课由语文教师定内容,所有教师和学生参加的集体朗读诗经活动;南洼小学每周的“百人读唐诗”“写好中国字”活动,各学校的“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各班的班级文化、教室的“墙体”文化、读书角、读书柜、宣传专栏和教室黑板报文化集中宣传诗经文化,校园书声琅琅,乡村生机勃勃。
3、狠抓“小而实”常规管理
规范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结合学校特点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师考核细则,努力打造“真抓实干严抓细管”的管理特色。每周一次作业备课检查,所有领导进行检查,详细记录,形成问题台账,汇总成册,每周五前各年级评出最优备课及最差备课,每周五行政会进行反馈,周日全干会进行通报。周日所有领导及教师下午4点半到校,在学校门口由所有代课教师对学生周末各科作业进行仔细检查,现场与家长进行沟通,找出问题,对症下药,真正把家校合作做实做细,检查完后统一上交班主任处进行汇总。
4、狠抓“小而精”高效课堂
学校根据“五步三查”教学理念,研究出符合学校实际的“23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定“先学后教,以学定改,学、做、教互动”为课堂教学原则,把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提出“低起点、小步子”教学原则,做好知识衔接自然、平稳过渡、研究学情,调整教法,使教学适应新生、重基础、降难度,提高学生求知信心。
5、抓好“幼和小”稳定生源
从幼儿园抓起,稳定生源。学校通过全干会动员,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假期进村入户,每个领导负责三个村,逐生入户,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并形成问题汇总,通过行政会分析问题根源,找出解决方法,进行第二次家访,并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以承诺书的形式发放至所有家长手中。2023年9月,学校幼儿园人数由以前的46名上升到现在的93名,南洼小学由原来160名学生增加至现在的179名,中学部由原来的81名学生增加到现在的103名学生。
6、扎根“乡土味”开放教学
乡村学校必须回归生活、回归乡土,去找寻唾手可得的资源,将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大自然中的天地万物为教材,让学习走出“课堂只在教室发生”的传统设定,使学习空间从校内走向校外,将广阔的天地变成课堂。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土课程,设计并完成本校特色的劳动课程编写及劳动课程安排,制定劳动学期计划,结合学生平时在田园里种植、施肥、管理等亲身经历,开展数学等教学活动。将阅读与写作、美术与绘画欣赏、科学、音乐、品德等学科与种植实践课进行嵌入式融合——种植课有“猜想系列”作文、“小苗成长记”观察日记系列、“田园风光写生”“丈量我们的种植地”等,“田园艺术节”上各班创作的田园歌曲和诗篇、“丰收节”也是学科大融合。知识在田园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走出学校来理解真实的世界。这些与真实生活、大自然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了学生发展自我、提升素养与能力、与他人协作、爱乡爱土的感情,促进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育人回归教育本质
农村的整个教育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要差,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整体不高,生源整体较差。学校中小学共有324名学生,经调查单亲家庭学生76人,孤儿3名,留守儿童102名,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劲头不足、见识少、不够自信、缺乏长远的目标。“小而弱”的乡村学校,仅用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会使学生和学校陷入垫底及追赶的困境和压力之中。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学校让教师按照教育的规律,认真发现与思考学生的特点,回归教育的本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把重点放在开展差异性教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关注学困生和特殊儿童等方面。
1、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
乡村学校学生少,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个性、特点都非常熟悉,因此有条件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差异性教学。学校立足生源实际,坚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提出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最薄弱的学科抓起,不放弃一名学生,争取使每名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把后进生当作资源去开发”,从树立信心着眼,从课堂教学着手,从分层施教着力,狠抓薄弱学科,保证课堂人人“吃得下”“吃得饱”“能消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以考代练、分层辅导等形式,确保全体学生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