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图像学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
文学与图像互照下艺术专业大学 语文教学改革的特色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图像阅读与艺术创作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石,更是开启艺术世界之门的钥匙。而大学语文课程则如同一座桥梁,巧妙地将文学与图像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紧密相连。这种融合让文学与图像在课程中交织碰撞,使学生在欣赏文学经典、锻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图像体悟文学的意境,通过文学创作属于自己的图像作品。针对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图互释互鉴式教学改革,是一次具有鲜明特色的尝试。
(一)立足服务艺术专业学习,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新思路
在服务艺术专业学习的核心理念下,注重将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资源。在聚焦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达与文学图像的视觉表达过程中,使学生能够领略语言的魅力、文学的力量,直观地感受图像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为文学加持雅意,为艺术浇注精神,丰富了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
(二)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空间与教学手段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借助‘可悦’的图像符号可以赢得更加有效的传播”[4]基于图像资源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强调文学与图像的紧密结合,在突破单一的文学解读方式基础上,注重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图像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图像作品中的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从而反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入沉浸式体验法、图像分析法、比较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了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课程考核评价重实践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艺术特色鲜明
图像作为文学-鉴赏、文学-艺术再创作的中间步骤,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学与鉴赏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学与艺术再创作之间的纽带,将审美表达、阅读欣赏、艺术再创作等实践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进而形成功能互补、艺术特色鲜明的教学格局。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发挥学生擅长运用艺术手段去表达和创造美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视角,引导学生在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艺术再创作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结 语
文学图像化教学改革实践在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是一次兼具深度与复杂性的探索之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打造文图化的教学内容、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文学经典与图像艺术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交流融合,这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核与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6]这里“美和道德上的善”指的便是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欣赏美好的事物,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文学与艺术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交融,便促进了大学语文学习与艺术专业学习的互补提升,为大学语文课程发挥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审美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0703/t20070312_124611.html,2007-03-12。
[2]赵勇:《十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我看〈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载《中国图书评论》,2021(08):50页。
[3](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8页。
[4]赵宪章:《文学图像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144、111页。
[5]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页。
[6][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43页。
作者简介
张丽娥 西安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与古代文学教育研究
张素苓 西安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教师发展研究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图像阅读与艺术创作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石,更是开启艺术世界之门的钥匙。而大学语文课程则如同一座桥梁,巧妙地将文学与图像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紧密相连。这种融合让文学与图像在课程中交织碰撞,使学生在欣赏文学经典、锻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图像体悟文学的意境,通过文学创作属于自己的图像作品。针对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图互释互鉴式教学改革,是一次具有鲜明特色的尝试。
(一)立足服务艺术专业学习,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新思路
在服务艺术专业学习的核心理念下,注重将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资源。在聚焦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达与文学图像的视觉表达过程中,使学生能够领略语言的魅力、文学的力量,直观地感受图像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为文学加持雅意,为艺术浇注精神,丰富了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
(二)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空间与教学手段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借助‘可悦’的图像符号可以赢得更加有效的传播”[4]基于图像资源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强调文学与图像的紧密结合,在突破单一的文学解读方式基础上,注重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图像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图像作品中的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从而反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入沉浸式体验法、图像分析法、比较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了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课程考核评价重实践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艺术特色鲜明
图像作为文学-鉴赏、文学-艺术再创作的中间步骤,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学与鉴赏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学与艺术再创作之间的纽带,将审美表达、阅读欣赏、艺术再创作等实践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进而形成功能互补、艺术特色鲜明的教学格局。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发挥学生擅长运用艺术手段去表达和创造美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视角,引导学生在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艺术再创作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结 语
文学图像化教学改革实践在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是一次兼具深度与复杂性的探索之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打造文图化的教学内容、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文学经典与图像艺术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交流融合,这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核与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6]这里“美和道德上的善”指的便是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欣赏美好的事物,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文学与艺术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交融,便促进了大学语文学习与艺术专业学习的互补提升,为大学语文课程发挥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审美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0703/t20070312_124611.html,2007-03-12。
[2]赵勇:《十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我看〈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载《中国图书评论》,2021(08):50页。
[3](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8页。
[4]赵宪章:《文学图像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144、111页。
[5]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页。
[6][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43页。
作者简介
张丽娥 西安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与古代文学教育研究
张素苓 西安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教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