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7版
高校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思与实践路径
出现迷茫无措的状态,而校史资源中蕴含的各行各业杰出的校友,可以成为学子看齐与追求的榜样。
  (三)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隐形育人效果。通过对校史中物质实体的介绍,精神气质的挖掘,为大学生营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同时通过举办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口述校史类节目、编演校史剧等等,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校史文化,理解学校办学方针和育人方向。在校史文化熏陶下塑造学生品格,以优秀校友为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推动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校史广泛存在于全国众多高校中,许多高校拥有大量的校史资源,如果校史仅仅存在于档案馆内,缺乏主动式挖掘和宣传,那么大多数学生可能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校史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两者的融入,能够在探索校史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践模式的过程中,寻找到校史文化传播新途径,共筑校史文化育人新环境,打造更多校史品牌活动,助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4]
  现实困境:高校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学中校史融入度较低
  校史育人是一种文化育人形式,具有文化育人的特点,即育人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和长期性过程。校史育人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应当在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框架下,逐渐融入校史元素。然而当前融入力度和方式方法有待完善:一方面,当前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缺少对校史文化元素的内容讲解和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往往忽略两者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存在着对校史文化挖掘力度不充分的现象,在思政课教学中缺少融入思路。校史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素材、党史学习教育元素等等,与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较高的关联度和契合度,但是在整合校史资源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导致融合效果欠佳。此外,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摒弃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思路,创新性地更新教案教法,将更多校史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教案当中,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停留于理论教学,与实际学习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二)大学生群体中校史关注度不高
  将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校史的关注度与认同度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不同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多重叠加影响。受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网络思想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缺乏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很多毕业生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能够将自身职业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一部分大学生不了解母校历史,或对优秀校友事迹、精神内涵等缺乏了解兴趣,关注不多。部分学生在参观校史馆等了解校史文化的过程中,缺少认真的态度和深入了解的热情。学生将关注度更多地投入到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上,更谈不上主动了解校史文化,提升自身精神境界,这也影响了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方法传统
  随着高校日益重视对校史资源的开发,与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变得越来越多。然而就具体成效来看,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的情况,与校史有关的文化活动较为单一和传统。一些高校虽然尝试运用校史资源打造与校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其更多地是以简单的建筑改造和修缮为主,缺少对校史深层次内涵要义的创新性挖掘,不够重视对学生精神上的熏陶。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建设了校史馆或与校史相关的博物馆。校园内也建设了很多校友名人雕像,甚至一些学校还建设了专门的记录知名校友和校史重大事迹的文化墙,然而学生在身处这些环境中的时候,并没有主动地思考其中的深意,说明当前我国的校史资源挖掘更多的仅仅停留到传统的物质景观布置等方面。除此之外,与校史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常见的校史知识竞赛,打造文化长廊,等等,这些活动举办的本意是彰显学校精神风貌,向学生展示历史底蕴,然而这些活动形式传统,与时代内涵的融合并不充分,导致同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相比缺少亮点特色,最终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校史素材和资源常常被用于一些特殊时间节点的庆祝,对校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实践理路:高校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依托现有理论体系,编写特色化教材
  一方面,要充分依托现有思政课理论体系。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