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1版
张占民:秦俑文化传播者
见众生、见自己的蜕变。
  退休之后,张占民依然笔耕不辍。今年年初,他准备写《秦俑考古的九大谜团》,提纲都拟定好了,第一部分完成时,临时换了现在这本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读物《问答兵马俑——考古领队问答录》,原因是春节期间朋友发给他的视频,一位金牌导游给小朋友讲解时错漏百出。他心想,金牌导游尚且如此?何况其他!
  有必要为小读者们写一本秦俑书了!
  “兵马俑考古太专业,要讲通俗还是不容易的。”对于致力于秦俑考古科普写作三十多年的张占民来说,这些年经历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让他欣慰的是,他通过自己的科普读物,把兵马俑真正的价值讲了出来。
  与秦人的精神世界对话
  “透过一尊尊个性张扬、威武坚定的将士俑,人们似乎看到了人性的尊严。”张占民说。
  记得刚到考古队,张占民有一次陪同东北师大历史系陈连庆教授等参观秦俑考古现场。在一座简易平房内,大家近距离欣赏修复的武士俑。陈教授情不自禁地说:“原来秦俑这么高大,这么威猛,山东六国士卒哪是他们的对手。统一中国的为什么是秦人,看一眼兵马俑就明白了。”
  几十年与秦俑朝夕相伴,时常捉摸,长期思考,张占民似乎才真正理解了教授当年的惊叹!他也终于从秦俑身上读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读出了大秦雄风,读出了其中潜在的民族精神。
  7000将士俑,身高都在1.8米左右。单从个头而言,个个都是大丈夫,尤其面部表情,更显一种阳刚之气。有的嘴角微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的眉骨竖起,显示了杀敌勇气;有的长方脸型,眉清目秀,留着飞扬的八字胡……这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有骨气的将士俑,不是当年秦军将士的真实写照是什么?
  慢慢通达秦人的精神世界,这些陶俑仿佛真的有了生命,张占民跟他们无比亲近和熟悉,包括他们的美胡须、他们的发髻,都成了他可以与之“对话”的对象。
  张占民用了完整的一章《阳刚锐士胡子兵》,解析兵俑的魅力。他发现威风凛凛的胡子兵,内心充满了大丈夫精神。“大秦帝国只存活了十五年,秦皇的万世帝王梦化为泡影,独独留下了帝国见证人兵马俑。这一件件精雕细刻的将士俑是百万秦军将士的缩影。写在胡子兵脸上的自信与阳刚之气,不正是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吗?”
  他对秦俑创作者的集体智慧,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除有名有姓的雕塑大师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的陶工。在雕塑大师的指导下,陶工主要从事陶俑各部位的翻模、粘结、打磨、烧制等工艺。此外还有一批从事运土、掺泥等辅助的民工。正是这批杰出的雕塑大师、优秀的陶工以他们卓越的技艺,丰富的经验,深厚的艺术修养,塑造了风格不同、神态各异的武士群像,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考古队员的天赋,好像就是不断地提问,不断地从历史的碎片解开谜团,不断破解文物背后透露出的信息。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引导着他,他也同样用这些问题引导读者走进兵马俑的考古世界。
  退休前,张占民和读者在书中对话:“这是一个秦陵考古人的毕生答卷,有关兵马俑的新认识、秦陵新发现的解读,无不积年思考而成。愿与读者朋友一起交流、切磋,共同探索尘封的帝陵,短命的秦帝国,分享考古探秘之乐趣。”他用源源不断的问题提炼和架构自己的考古科普书:陵墓为何选骊山?陵园修了多少年?修陵大军知多少?修陵人全是刑徒吗?
  《秦皇万花筒》是张占民历经十八个月完成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他竭力审视兵马俑背后的历史背景,对陵墓主人始皇帝进行了深度剖析和挖掘。
  在《姿态各异百戏俑》一章中,张占民向读者介绍了秦俑家族的新成员:“这些陶俑俨然是一副崭新的面孔。先看1号俑,它上半身裸露,下半身仅着一件喇叭状的超短裙。”“裙子上面还绘有黑色的云纹、太阳纹图案。这短裙上的花纹可不单纯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恐怕与该俑的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张占民用三十六年的时间,不懈地通过写作揭示秦俑考古背后的谜团,字里行间也展现出秦俑考古人的集体劳作和智慧,读者能看到他们如何小心翼翼的挖掘和修复,如何与那些细致入微的历史细节对话。
  张占民尽力探索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来向大众揭示文物背后的非凡价值和意义。他的叙述自带一种风趣,但是仍然有一种沉稳的力量。用实物说话的求实风格,也是一名考古队员的天性所在。
  他一手做科研一手写稿,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科普著作10余本,其中兵马俑系列丛书被韩国学者翻译成韩文出版。多年后再版的三本书,其实是张占民秦俑考古研究的完整架构。《秦皇兵马俑》揭示的是帝国御林军风采,《秦皇骊山园》揭示的是神秘的地下王宫,到了《秦皇万花筒》,他来了一场嬴政身世的历史大揭秘。
  四十六年的穿越之旅之后,张占民也有了和秦俑一样的庄严,还有了一样彰显阳刚的美胡须。他非常高兴,那种幸福感,和这一天的阳光融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