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2版
幸运与使命
——秦俑考古人素描 李 嵱
    吴永琪在修复铜车马(图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

  72岁的吴永琪说:“秦俑带来的震撼,那种不断解开谜团的满足感和好奇并不会随年龄而衰减。”
  记录奇迹的考古人张天柱也成了奇迹的一部分。他用20多万张文物和博物馆的纪实照片,和一名考古队员的专注和静定之力,凝固了秦俑考古的奇迹。
  新生代文物摄影师赵震回忆自己在2020年一次拍摄当中,突然在一尊秦俑的嘴唇上发现了一枚指纹,那是一种瞬间石化的感觉。那是他日复一日的文物拍摄当中,一次最惊心动魄的“发现”,一次穿越千年的对话。

  站在秦俑面前,仅仅凝视,好像就能接收到穿越千年的信息。这是世界文化遗产独有的魅力。
  两千两百多年前的写实艺术,也深深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秦俑考古工作者。从对每一件文物细致入微的考察到深入历史纵深处的解读,他们都被这个地下军团深深震撼。他们每一个人在与秦俑展开穿越千年的对话之后,往往都会发出“幸运”的惊叹。
  他们被称为秦俑背后的人,事实上,他们是与秦俑面对面交流,并承担着重新赋予秦俑生命的使命。在每一个“复活”的秦俑身上,似乎都能够感受到秦俑考古人专业、专注和专情的精神气质。
  吴永琪:守陵人和看门人
  吴永琪经历了铜车马修复的奇迹,也经历了彩绘保护技术突破这样一种欣喜。随时间沉淀而来的,是对文物的一种更加科学保护的意识。他把自己视作“秦始皇陵的守陵人、博物馆的看门人——守陵人要从自然机制方面把文物保护好,看门人就要把对博物馆事业不利的社会因素拒之门外。”
  吴永琪被调到秦俑馆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北京知青,普通话讲得好,调过来可以当讲解员培养,结果他对考古更感兴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相关科技人员来兵马俑参观的时候,已经是副馆长的吴永琪敏锐地嗅到了新技术的气息,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与德国人探讨土遗址保护技术问题,对方高兴地邀请他去德国考察。
  在两德合并的日子里,吴永琪去了德国,并带回了对遗址震动更小的打孔工具和德国专家。而兵马俑的彩绘却引起了这些专家更大的兴趣,一项彩绘保护合作项目应运而生,在德国慕尼黑和中国临潼分别建立了实验室。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临潼的实验室,由中国的专业人员研发了秦俑彩绘层的最佳保护工艺和材料。”吴永琪兴奋而自豪地说。
  200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立,标志着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