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3版
幸运与使命
    周萍在进行彩绘加固(摄影丨张天柱)

作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和“秦兵马俑彩绘保护技术”分别获得了1997年和2004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1年,铜车马博物馆落成的开幕活动上,袁仲一和吴永琪出现在现场。他们的背景是镇馆之宝铜车马,在一个透明展柜里面。他们共同亲历了铜车马从3000多块碎片修复的奇迹,一起完成了和古老工匠精湛技艺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他们出现在这个活动现场,两位最熟悉铜车马的老考古队员身上有种大咖的气质,那是对这件镇馆之宝的深入骨髓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完美修复这件艺术品之后的骄傲和满足。
  2024年,吴永琪接受央视国际频道《鲁健访谈》节目采访时说,“我们站在这个俑坑看到的兵马俑,秦始皇也看过。在秦俑身上我们的目光合到一起了,只不过我们跨越了两千两百年的时间。”
  谈到秦陵的发掘,吴永琪脸上有一种非常肃穆的庄重。他说:“尽量不要动。”
  “能不挖就不要挖了。”对于公众关注的秦陵的考古挖掘进程,吴永琪郑重地说,“不能去主动发掘,特别是皇帝陵。地下的文物确实很脆弱,如果我们贸然打开,对它真的是非常大的冲击。此外,我们对天地对自然对祖宗要有敬畏之心。老祖宗在这儿睡得好好的,你把他挖出来,没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有了先进的技术,能够在地面不打开陵墓的条件下,去了解里面的东西,而不去打扰这个睡了两千多年的老人,这是我出自内心的说法。以后也不要动,没必要动。”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东西新的研究观点出来。兵马俑第三次发掘,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吴永琪很开心。“包括俑坑的建筑结构,陶俑的制作方式,工匠的指纹,陶俑脸上画的眼睫毛。这都是新的发现。这就是考古和文物工作最大的魅力。不断有新的谜题……”
  周萍:一个文物修复师的极致追求
  周萍和秦俑的对话,具有更开阔的视野,而她所切入的点,是土遗址保护和木质遗存技术的国际合作交流。
  木质遗存和土遗址的视角,让周萍和她的团队从单纯的秦俑身上,跳脱到文物的生存环境,他们从科学技术保护和预防的角度守护着秦俑。这让他们这一代修复者,更像是秦俑医生。
  1978年9月,对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和造诣的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站在中国骊山脚下的西杨村畔,面对出土不久的兵马俑军阵,喜不自胜地说:“原来世界上公认有七大奇迹,今天看了秦俑,我要说这是第八奇迹!”
  1987年12月11日,兵马俑迎来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正是在法国。当时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年5月6日,中法签订了《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协议书中,中法双方将联合开展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及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遗迹(木炭)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成为新的亮点。
  周萍成为两位代表中国参与巴黎圣母院修复的文物保护专家之一。
  第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号坑T23方内,大量烧成黑色的棚木痕迹清晰可见,兵马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焚毁。这似乎部分印证了史书中的记载。“是不是可以通过木材的研究,了解到当时一些建造工艺。我们想知道被火烧过以后,当时是什么状况。用我们的科技,也许可以验证当时史书上记载的短短几句话。”说这话的周萍,脸上也有一种让人动容的秦俑考古人的虔诚,以及穿越千年和文物对话的温柔。
  与多年前“注重发掘”相比,如今秦俑文物保护团队更注重对发掘现场也就是“土遗址”的研究和保护。
  “土遗址是个世界难题,虽然我们之前跟德国在这方面有合作交流,我们院里自己也做了很多土遗址的保护,但坦率地讲,土遗址保护还是有些新的问题。比方说兵马俑坑存在大量的土遗址,游客衣服上的纤维会和空气中的灰尘结合后,附着在陶俑身上,使其发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