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境地区现代化的价值旨归、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巢化现象。[12]村落空心化与空巢化的发生,一方面严重影响边境地区安全与生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空置,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此外,通过对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边境地区的人口外流主要以中青年人口为主,由此产生了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多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不仅加重了社会负担,更是迟滞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进程。
(二)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边境地区土地面积广袤,但难以利用土地居多,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对农牧业生产与城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极为不利。造成了产业发展先天不足的现状。此外,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地理位置的偏远使得边境地区远离经济发展中心与市场消费的前端,处于产业发展的末尾,其获取经济发展的方式多以出售资源或初级产品为主,其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最终形成边境地区产业发展结构后天畸形的现状。此外,从需求端看,周边地区国家的工业化属初期起步发展阶段,其市场潜能有限,对边境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不足。从供给端看,边境地区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难与同其他国家形成的有特色、规模化产业进行比较。在产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需求有限、供给同质等多重压力下,边境地区投资营商环境变差,产业结构发展失调,陷入了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开发”与“保护”矛盾关系突出
从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边境地区作为六个特殊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之一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域。[13]我国边境地区70%土地是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内部分布着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部分地区还是边防建设关键区域,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对这些生态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允许开发类型、开发强度等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定。因此,地方政府对开发与保护的界限较为模糊。以往现代化经验表明,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从长远的眼光看待边境地区的发展,吸取西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现代化发展的教训,始终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环境适居、产业发展兴旺、边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和谐作为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次,如何平衡开发与建设间的程度也是重要问题。边境地区要生产、要发展,资源利用是无可避免的,但何时利用、如何利用、利用至何种程度的问题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科学安排、合理统筹。总体来说,正确处理边境地区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问题,一方面需要在思想上强化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在行动中审时度势、科学处理。
(四)边境地区形势复杂多变,统筹生产发展与边境安全任务艰巨
边境地区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多重权力空间影响下的特殊脆弱地带,地缘安全对于边境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14]如何处理好边境安全常态化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部分边境地区持续存在威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基于这种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如何统筹守边固边与生产发展显得异常重要。我国边境地区众多的陆上邻国、多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始终是影响边境地区安全的潜在因素。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插足周边地区国家的内政外交事务,企图布局和构筑遏华体系直接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压制,极度恶化了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
我国边境地区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选择
促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稳步提升边境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维稳是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人口是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提升边境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是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在国家的精准扶持与地方努力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成边境兴、边境富、边境稳的发展格局,更快、更好地推动边境地区现代化的实现。
(一)完善边境地区人口发展政策,加强人口流动监测与管理。
流动人口是社会发展的积极产物,但失衡的人口流动格局将会影响边境地区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与区域未来发展。边境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要解决如何“留住人”与“吸引人”的问题。完善边境地区人口发展政策,其目的是为解决边境地区如何留住人的问题。经济动因是边境地区人口外流的主要驱动力,如何留住人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故此,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与兴边富民成果,拓宽经济发展思路,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与城镇化建设,引导人口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15]另一方面,持续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
(二)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边境地区土地面积广袤,但难以利用土地居多,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对农牧业生产与城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极为不利。造成了产业发展先天不足的现状。此外,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地理位置的偏远使得边境地区远离经济发展中心与市场消费的前端,处于产业发展的末尾,其获取经济发展的方式多以出售资源或初级产品为主,其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最终形成边境地区产业发展结构后天畸形的现状。此外,从需求端看,周边地区国家的工业化属初期起步发展阶段,其市场潜能有限,对边境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不足。从供给端看,边境地区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难与同其他国家形成的有特色、规模化产业进行比较。在产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需求有限、供给同质等多重压力下,边境地区投资营商环境变差,产业结构发展失调,陷入了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开发”与“保护”矛盾关系突出
从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边境地区作为六个特殊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之一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域。[13]我国边境地区70%土地是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内部分布着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部分地区还是边防建设关键区域,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对这些生态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允许开发类型、开发强度等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定。因此,地方政府对开发与保护的界限较为模糊。以往现代化经验表明,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从长远的眼光看待边境地区的发展,吸取西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现代化发展的教训,始终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环境适居、产业发展兴旺、边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和谐作为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次,如何平衡开发与建设间的程度也是重要问题。边境地区要生产、要发展,资源利用是无可避免的,但何时利用、如何利用、利用至何种程度的问题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科学安排、合理统筹。总体来说,正确处理边境地区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问题,一方面需要在思想上强化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在行动中审时度势、科学处理。
(四)边境地区形势复杂多变,统筹生产发展与边境安全任务艰巨
边境地区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多重权力空间影响下的特殊脆弱地带,地缘安全对于边境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14]如何处理好边境安全常态化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部分边境地区持续存在威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基于这种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如何统筹守边固边与生产发展显得异常重要。我国边境地区众多的陆上邻国、多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始终是影响边境地区安全的潜在因素。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插足周边地区国家的内政外交事务,企图布局和构筑遏华体系直接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压制,极度恶化了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
我国边境地区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选择
促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稳步提升边境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维稳是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人口是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提升边境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是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在国家的精准扶持与地方努力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成边境兴、边境富、边境稳的发展格局,更快、更好地推动边境地区现代化的实现。
(一)完善边境地区人口发展政策,加强人口流动监测与管理。
流动人口是社会发展的积极产物,但失衡的人口流动格局将会影响边境地区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与区域未来发展。边境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要解决如何“留住人”与“吸引人”的问题。完善边境地区人口发展政策,其目的是为解决边境地区如何留住人的问题。经济动因是边境地区人口外流的主要驱动力,如何留住人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故此,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与兴边富民成果,拓宽经济发展思路,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与城镇化建设,引导人口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15]另一方面,持续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