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中景观文学书写的当代价值
凤翔东湖景区苏轼像
苏轼任职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期间,足迹遍及凤翔府及其周边地区,他笔下的关中文学景观为透视北宋中后期的关中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提供了另类视角,以苏轼关中文学景观为切入点,以同期史籍文献为依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关中西部地区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在此基础上建设关中苏轼文化园、设计秦岭苏轼行迹旅游线路,对当代关中西部文旅融合、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具有明显的时代价值。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应试礼部,被主考官欧阳修擢为第二,殿试中乙科,未及授官而母亲程氏卒,因制守丧三年。嘉祐六年(1061),苏轼通过制科考试,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并在凤翔府任职时间长达四年之久。四年任期中,苏轼曾多次前往凤翔府下辖诸县,或减决囚禁,或游山玩水。他在凤翔府书写的与关中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风土民情有关的诸多诗文,为透视北宋中后期的关中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提供了另类视角,也为关中西府地区的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学素材、文化元素。
苏轼的关中景观书写
(一)长安景观的文学书写
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在郑州西门外告别其弟苏辙,前往凤翔府任职。自郑州到凤翔府,沿黄河南岸一路西行,过潼关、华阴,便是西京长安。在此长达数百里、一个多月的路途中,苏轼并未留下有关沿途景色的任何诗歌,直到在长安遇见刘京兆。刘京兆即刘敞,字原父,号公是,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时为知永兴军。永兴军即唐代的京兆府,故苏轼称其为刘京兆。
长安为秦汉故都,文物众多,时有发掘,刘京兆收藏了不少古器奇物,著有《先秦古器记》。苏轼作诗赞叹刘敞收藏奇石,诗曰:“都城日荒废,往事不可还。惟余古苑石,飘散向人间。公来始购蓄,不惮道里艰。尽从尘埃中,来对冰雪颜。瘦骨拔凛凛,苍根漱潺潺。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1](《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这或许是关于长安城中唐苑奇石的最早记载。由于北宋对官员上任时间有规定,因此,苏轼在长安逗留时间不长,期间他曾游览岐山县宰王绅的中隐堂。其《中隐堂诗叙》称:“其居第园有名长安城中,号中隐堂者是也。予之长安,王君以书戒其子弟邀予游”。[1]此外,苏轼还提及薛周的逸老亭。薛周,河东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后徙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宋仁宗年间监上清太平宫。
(二)凤翔景观的文学书写
苏轼初到凤翔府,公务处理得心应手,闲暇之余,遍游凤翔府城的名胜古迹,《凤翔八观》诗便作于此时。凤翔府作为周人、秦人的长期活动之地,又是秦内史、汉三辅、唐关内道的西翼重地,地处丝绸之路枢纽地带,秦、汉、唐时代遗存极为丰富,无论是石鼓文、诅楚文,还是王维、吴道子的画,抑或是秦穆公墓、李茂贞园,都是凤翔府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苏轼博古通今,关注历史文化,在他的笔下,石鼓文古朴婉转,诅楚文特色神秘,秦穆公墓大名鼎鼎,普门寺、开元寺里的王维、吴道子画精湛传神,天柱寺里杨惠之所塑的维
苏轼任职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期间,足迹遍及凤翔府及其周边地区,他笔下的关中文学景观为透视北宋中后期的关中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提供了另类视角,以苏轼关中文学景观为切入点,以同期史籍文献为依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关中西部地区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在此基础上建设关中苏轼文化园、设计秦岭苏轼行迹旅游线路,对当代关中西部文旅融合、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具有明显的时代价值。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应试礼部,被主考官欧阳修擢为第二,殿试中乙科,未及授官而母亲程氏卒,因制守丧三年。嘉祐六年(1061),苏轼通过制科考试,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并在凤翔府任职时间长达四年之久。四年任期中,苏轼曾多次前往凤翔府下辖诸县,或减决囚禁,或游山玩水。他在凤翔府书写的与关中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风土民情有关的诸多诗文,为透视北宋中后期的关中文化格局与社会风貌提供了另类视角,也为关中西府地区的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学素材、文化元素。
苏轼的关中景观书写
(一)长安景观的文学书写
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在郑州西门外告别其弟苏辙,前往凤翔府任职。自郑州到凤翔府,沿黄河南岸一路西行,过潼关、华阴,便是西京长安。在此长达数百里、一个多月的路途中,苏轼并未留下有关沿途景色的任何诗歌,直到在长安遇见刘京兆。刘京兆即刘敞,字原父,号公是,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时为知永兴军。永兴军即唐代的京兆府,故苏轼称其为刘京兆。
长安为秦汉故都,文物众多,时有发掘,刘京兆收藏了不少古器奇物,著有《先秦古器记》。苏轼作诗赞叹刘敞收藏奇石,诗曰:“都城日荒废,往事不可还。惟余古苑石,飘散向人间。公来始购蓄,不惮道里艰。尽从尘埃中,来对冰雪颜。瘦骨拔凛凛,苍根漱潺潺。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1](《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这或许是关于长安城中唐苑奇石的最早记载。由于北宋对官员上任时间有规定,因此,苏轼在长安逗留时间不长,期间他曾游览岐山县宰王绅的中隐堂。其《中隐堂诗叙》称:“其居第园有名长安城中,号中隐堂者是也。予之长安,王君以书戒其子弟邀予游”。[1]此外,苏轼还提及薛周的逸老亭。薛周,河东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后徙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宋仁宗年间监上清太平宫。
(二)凤翔景观的文学书写
苏轼初到凤翔府,公务处理得心应手,闲暇之余,遍游凤翔府城的名胜古迹,《凤翔八观》诗便作于此时。凤翔府作为周人、秦人的长期活动之地,又是秦内史、汉三辅、唐关内道的西翼重地,地处丝绸之路枢纽地带,秦、汉、唐时代遗存极为丰富,无论是石鼓文、诅楚文,还是王维、吴道子的画,抑或是秦穆公墓、李茂贞园,都是凤翔府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苏轼博古通今,关注历史文化,在他的笔下,石鼓文古朴婉转,诅楚文特色神秘,秦穆公墓大名鼎鼎,普门寺、开元寺里的王维、吴道子画精湛传神,天柱寺里杨惠之所塑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