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语言+艺术”融入本科来华留学生课堂的教学路径研究
(一)以加强地方性文化认知为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在文化导论模块中融入重庆地方性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重庆。其次,将巴渝极具代表性且适合进入课堂的传统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重庆梁平木版年画、铜梁龙等,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制作年画与铜梁龙,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加深对重庆文化的理解。在地方性艺术讲授过程中融入重庆方言,地方性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制作讲解过程中加入重庆言子,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通过听觉刺激强化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重庆地方文化认同。面向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深入讲述艺术的本源,还应与时俱进展现其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为留学生量身打造教学内容。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自学与线下群学、互学和实践的方式,在不影响理论知识获取的同时增加参与和体验的环节。相比传统课程形式,可在同样学时的课程中实现知识从线上自学了解到线下互学内化和实践深化的过程。课上善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整合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和文本等形式的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方特色,提升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兴趣。采用“语伴计划”增强留学生与本地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文化分享,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工作坊的形式,为留学生提供地方性文化和语言为主导的学习场景,在主题性活动中深入体验地方艺术、学习地方性语言,并与本地学生建立联系,形成后期的合作与交流。此外,鼓励让课堂走出去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将课堂搬到艺术的所在地,参加相关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实地体验艺术、语言与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提升留学生对地方性文化的认同感。
(三)加强与地方性艺术家间的合作,优化师资结构
地方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文化艺术家开展合作,可提升课堂教育质量、满足来华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开展联合课题、学术研究项目等合作方式,邀请艺术家进入课堂,定期以讲座、工作坊、艺术沙龙、研讨会等形式组织教学,为学生深度剖析地方性艺术、语言与文化,培养留学生对地方性艺术的研究兴趣,鼓励留学生独立探索。(四)运用留学生资源搭建重庆地方文化传播通道
针对留学生的培养不仅需关注文化的内化,更应着眼于文化的向外传播,以留学生作为桥梁和通道,将重庆地方文化带到其生源国,促进重庆本土文化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传播。利用留学生社交媒体资源和渠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分享重庆本土生活和学习等内容,以时下年轻人更容易接纳的方式开展地方文化的传播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重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介传播,树立重庆的海外形象,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
结 论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瑰丽奇特的巴蜀民俗文化,其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地方性艺术家的参与,以及利用留学生资源搭建传播渠道,可以有效实现“地方性语言+艺术”融入留学生本科教育的目标。通过学习地方性语言与地方性艺术,增强留学生对重庆文化的认知,深化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留学生凭借自身获得的教育,在毕业后成为重庆文化的传播者,进一步推动重庆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本研究为类似背景下的地方性语言和艺术融入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健云:《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走向》,载《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03):31-37页。
[2]董东栋:《文化自信视域下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策略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07):127-131页。
[3]崔正青、冯乃辰:《“一带一路”来晋留学生教育“本地特色化”策略研究》,载《国际公关》, 2023(16):131-133页。
[4]李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2):135-141页。
[5]鲁晶晶、梁敏、李萧红:《“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语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载《新西部》,2019(26):45-46+101页。
作者简介
谢文婷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首先,在文化导论模块中融入重庆地方性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重庆。其次,将巴渝极具代表性且适合进入课堂的传统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重庆梁平木版年画、铜梁龙等,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制作年画与铜梁龙,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加深对重庆文化的理解。在地方性艺术讲授过程中融入重庆方言,地方性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制作讲解过程中加入重庆言子,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通过听觉刺激强化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重庆地方文化认同。面向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深入讲述艺术的本源,还应与时俱进展现其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为留学生量身打造教学内容。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自学与线下群学、互学和实践的方式,在不影响理论知识获取的同时增加参与和体验的环节。相比传统课程形式,可在同样学时的课程中实现知识从线上自学了解到线下互学内化和实践深化的过程。课上善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整合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和文本等形式的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方特色,提升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兴趣。采用“语伴计划”增强留学生与本地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文化分享,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工作坊的形式,为留学生提供地方性文化和语言为主导的学习场景,在主题性活动中深入体验地方艺术、学习地方性语言,并与本地学生建立联系,形成后期的合作与交流。此外,鼓励让课堂走出去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将课堂搬到艺术的所在地,参加相关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实地体验艺术、语言与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提升留学生对地方性文化的认同感。
(三)加强与地方性艺术家间的合作,优化师资结构
地方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文化艺术家开展合作,可提升课堂教育质量、满足来华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开展联合课题、学术研究项目等合作方式,邀请艺术家进入课堂,定期以讲座、工作坊、艺术沙龙、研讨会等形式组织教学,为学生深度剖析地方性艺术、语言与文化,培养留学生对地方性艺术的研究兴趣,鼓励留学生独立探索。(四)运用留学生资源搭建重庆地方文化传播通道
针对留学生的培养不仅需关注文化的内化,更应着眼于文化的向外传播,以留学生作为桥梁和通道,将重庆地方文化带到其生源国,促进重庆本土文化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传播。利用留学生社交媒体资源和渠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分享重庆本土生活和学习等内容,以时下年轻人更容易接纳的方式开展地方文化的传播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重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介传播,树立重庆的海外形象,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
结 论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瑰丽奇特的巴蜀民俗文化,其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地方性艺术家的参与,以及利用留学生资源搭建传播渠道,可以有效实现“地方性语言+艺术”融入留学生本科教育的目标。通过学习地方性语言与地方性艺术,增强留学生对重庆文化的认知,深化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留学生凭借自身获得的教育,在毕业后成为重庆文化的传播者,进一步推动重庆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本研究为类似背景下的地方性语言和艺术融入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健云:《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走向》,载《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03):31-37页。
[2]董东栋:《文化自信视域下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策略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07):127-131页。
[3]崔正青、冯乃辰:《“一带一路”来晋留学生教育“本地特色化”策略研究》,载《国际公关》, 2023(16):131-133页。
[4]李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2):135-141页。
[5]鲁晶晶、梁敏、李萧红:《“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语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载《新西部》,2019(26):45-46+101页。
作者简介
谢文婷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