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8版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图2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

管问题常常处于薄弱环节,可能导致资金滥用、贪污腐败以及公信力的丧失,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产生不良影响。许多社会组织的内部运行和财务不公开或不易查询,[31]特别是政府拨款、捐赠和项目资助等渠道获取经费方面的信息更是难以获得。同时,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性、参与方式的灵活性和广泛性,[32]社会组织的活动范围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和项目,监管机构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和监督社会组织的资金使用情况,这也为资金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未能充分调动群众
  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帮助公众建立实践美德的信心。[33]通过调动公众参与培育社会组织的自主性。社会组织的作用就是打破各利益群体之间不信任的隔墙,引导公众参与基层治理,并成为国家治理的助力。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中既受到来自政府的嵌入与监管,又要面临来自基层治理机构的不信任,同时还要接受公众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中提供的服务方面的质疑,[34]增加了调动群众的难度,导致社会组织处于“三层汉堡包”的艰难环境中,导致社会组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参与性不高。
  (四)权责划分不明确
  社会组织与政府、居民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复杂,权责划分模糊,导致社会组织在实践中难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力,参与治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起来。
  社会组织在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短缺,多数成员未接受过全面的专业培训,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此外,缺乏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组织的行为主体在权责划分上的不明确。[35]责权不统一导致在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的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出现目标偏差,未能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出现各行其是现象,缺乏整体的治理策略和控制能力,进而降低了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选择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关键在于通过合理的结构和维度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利用社会组织来补充政府和市场在基层治理方面的不足,实现治理效果。治理通常涵盖四个维度: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关系和治理过程。[36]这四个维度共同定义了治理的本质和方法:治理理念是基
  础,治理目标是导向,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形成了行动策略,而治理过程的规则则决定了治理的成效和水平。基于此,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关系和治理过程这四个维度来探讨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基层治理(如图2所示),这四个维度的结合构成了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策略路径。
  (一)参与治理的理念: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通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促使党建工作成为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深度融合,破解难点堵点问题。[37]首先是建立健全党建相关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的组织力,确保其顺利开展,发挥实效,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其次是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相互渗透,在各项业务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将党建要求融入业务工作中,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推动业务工作的创新和提升。最后是加强党建工作评估和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对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融合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三)规范参与治理过程:完善财务资金监督制度
  首先,强化内部控制机制,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审计机制、风险管理制度等,以确保财务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防止财务风险。其次,加大对社会组织财务状况的年度审查力度。在对社会组织进行财务监管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其财务报告,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应明确要求社会组织向监察部门提交详细的对账单和会计报表,并检查这些财务报表是否完整无误。此外,为了加强财务监督,应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监督体系,包括建立信誉档案和问责机制,扩大监督范围,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的财务监督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持续提高财务监管的水平,进而提升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