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7版
魏野畴《中国近世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典范意义
张淑敏
◎西安外事学院教改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陕西元素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B32)
  魏野畴《中国近世史》一书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典范作品,是最早的中国近现代史通论性著作之一,在史观、方法和观点等方面体现了唯物史观,并且提纲挈领地描绘了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变迁,充分挖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该书不仅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动员陕西青年、发起革命运动的有力武器,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革命运动中具有典范意义与理论价值。

  1962年,毛泽东主席会见孔从洲,谈及陕西革命的历史,提到了魏野畴。毛主席说道:“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1]在毛主席的记忆里,魏野畴令他最印象深刻的是“有学问”“有著作”“有水平”,足见魏野畴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毛主席“读过”的著作正是《中国近世史》,此书也是魏野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大的理论贡献。本文将从唯物史观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方面,讨论魏野畴《中国近世史》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典范意义和时代价值。①
  魏野畴创作《中国近世史》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动因
  《中国近世史》的创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与清末民初的时代剧变和魏野畴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新式学校的普及是他日后写书的首要历史背景。1898年3月8日,魏野畴出生在陕西兴平县板桥乡魏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生活贫苦,身世坎坷,在清王朝末年乡村社会的破败与战乱中成长起来。他三岁丧父,七八岁时被送到村私塾念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西安最早响应了武昌起义,陕西的革命党人联合新军和会党一同起事,攻破满城,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尽,省城光复,之后关中各县也先后反正,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为了培养新式人才,新政府在西安城里兴办了众多学校,以科学和实业为主的三秦公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所。1913年春,魏野畴考入了三秦公学,同学有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等。这是陕西第一批共产主义者的最初汇聚。他们在学校里读书看报,议论时政,关心家国命运,在民四条约和袁世凯称帝时,都纷纷加入了反抗阵营。1917年春,中学毕业后,魏野畴决定去北京读书,多方筹借路费,步行至河南陕州才乘火车赴京,最终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
  魏野畴在北京的学习和运动经历是创作《中国近世史》的又一动力。魏野畴到北京读书这一年,十月革命爆发了,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思想飓风吹到了北京。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也先后进入北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李大钊当时也开始关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先后撰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名文,特别介绍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和价值,并开始用唯物史观讨论历史和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李大钊自1920年起,先后开设“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等课程。身在北高师的魏野畴自然对这些有所了解,开始认识马克思主义,并学习用唯物史观来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在北京参加了五四运动,与陕籍旅京学生们一起创办杂志、组织团体,积极参加学生演讲团和平民夜校,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运动的经验让他迅速成长起来,对社会政治和思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