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4版
共同富裕视域下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
何子恒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成员心境状态的一种集体表征,能直观反映社会精神发展状况。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健康社会心态为基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呈现不确定感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感不高、民众总体社会参与水平偏低等特征。建议从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健康社会心态的物质基础;完善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优化健康社会心态的制度体系;完善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优化健康社会心态的制度体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健康社会心态的心理根基等方面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可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性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性需求。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体现,能直观反映社会精神发展状况。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能为构建美好生活、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动力。
  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各类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3]会价值观的总和。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地反映了民众的现实需求,是民心民意的晴雨表。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民众是否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心态基础,直接影响到这一伟大目标的推进。
  (一)健康社会心态为共同富裕实现提供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4]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一,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情绪的“感应器”,直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期望与需求。健康的社会心态能够激励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存在,为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民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社会参与,都要鼓励民众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在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下,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这也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正向的心理场域,激励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实际行动。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共同富裕的进程。
  (二)健康社会心态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应有之义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确保了人们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有条件追求精神的富裕。无论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还是精神生活的丰盈,都要以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为前提。不可否认,个体通过实现内心的宁静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形成积极的心境状态。但是形成健康社会心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物质和精神上的充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过程。此外,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涵盖多元目标的复合体系,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其重要内容。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仅能够提升社会成员的幸福感,还能帮助他们维持平和的心态、提高自我信念、激发奋斗精神,进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持续的正向激励。相反,当社会成员陷入消极和非理性的心态中,缺乏对共同富裕的正确认知,就会导致他们对“眼前的幸福视而不见”,显然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健康社会心态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减轻运行阻力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诉求,并且在社会运作的效率与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构成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价值导向,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