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
社会和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健康社会心态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在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下,民众将能更深入地理解国情、世情、民情,更加认同国家的道路、制度和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更有信心,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利于我们以更理智、包容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客观看待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做出理性的社会行为选择。相反,消极的社会心态可能会导致个体对现状不满,对社会不公现象产生抱怨和抵触情绪,如果任由这种心态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可能会放大负面情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
时代是划分历史的里程碑,心态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迈入共建共同富裕新阶段。进入新阶段,人们的社会心态整体上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态势,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不确定感增强
吉登斯认为:“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5]在风险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这些因素带来了不确定性。个体的行动和决策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而这些行动和决策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从而导致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当前,我国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分层和阶层固化,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担忧。
(二)个人信息安全感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6]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5G、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加剧了个人信息被收集、被泄露的风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显示,民众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安全观念逐步加强,超过90%的民众对个人信息安全和第三方将个人信息和活动记录保存表示担忧,其中“中介机构”是最不被信任的第三方。
(三)民众总体社会参与水平偏低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这形象地指出,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对人存在的意义,即民众都有能力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之中。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程度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较强的社会参与意愿、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民众对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公共事务参与水平偏低,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2022年开展的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民众总体社会参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六成以上民众总体社会参与频率较低。[7]分条目来看,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是帮助受困受灾的人们捐款捐物,参与度最低的是向相关部门举报腐败行为。
迈向共同富裕阶段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可行路径
社会心态是透视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维系社会运行的黏合剂,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内驱力。在共建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应重点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心理体系建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方面下功夫。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健康社会心态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8]社会心态既是社会现实的映照,又是衡量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与否的重要指标。引导民众社会心态时,不能就社会心态讲心态,心态背后是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解决不良社会心态,一方面要破解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9]当前城乡和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满足不理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社会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优化健康社会心态的制度体系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公平正义不仅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还是社会心态发展平衡与否的核心问题。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心理疏导和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滋养,更离不开公平正义制度的健全和完
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
时代是划分历史的里程碑,心态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迈入共建共同富裕新阶段。进入新阶段,人们的社会心态整体上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态势,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不确定感增强
吉登斯认为:“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5]在风险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这些因素带来了不确定性。个体的行动和决策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而这些行动和决策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从而导致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当前,我国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分层和阶层固化,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担忧。
(二)个人信息安全感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6]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5G、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加剧了个人信息被收集、被泄露的风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显示,民众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安全观念逐步加强,超过90%的民众对个人信息安全和第三方将个人信息和活动记录保存表示担忧,其中“中介机构”是最不被信任的第三方。
(三)民众总体社会参与水平偏低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这形象地指出,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对人存在的意义,即民众都有能力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之中。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程度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较强的社会参与意愿、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民众对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公共事务参与水平偏低,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2022年开展的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民众总体社会参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六成以上民众总体社会参与频率较低。[7]分条目来看,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是帮助受困受灾的人们捐款捐物,参与度最低的是向相关部门举报腐败行为。
迈向共同富裕阶段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可行路径
社会心态是透视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维系社会运行的黏合剂,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内驱力。在共建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应重点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心理体系建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方面下功夫。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健康社会心态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8]社会心态既是社会现实的映照,又是衡量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与否的重要指标。引导民众社会心态时,不能就社会心态讲心态,心态背后是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解决不良社会心态,一方面要破解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9]当前城乡和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满足不理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社会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优化健康社会心态的制度体系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公平正义不仅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还是社会心态发展平衡与否的核心问题。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心理疏导和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滋养,更离不开公平正义制度的健全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