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8版
文化记忆理论观照下西安城市IP建构的不足及应对策略
    西安美景

  2、以文化IP在当下重塑过去
  阿斯曼认为记忆具有连续性,不断被当下的社会框架所唤醒和重构。研究试图通过文化IP的建构完成群体成员的身份共识、价值认同以及文化传承,那么在当下重塑过去,并指向未来,成为具有效率和实际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一,体现时代主题和时代生活。IP的内涵设计既要有历史的出处、渊源与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要具备与时代主题和时代文化对话的能力。例如,以周公旦为原型设计的人物IP及其相关叙事,既要体现礼乐文明的民族与城市风格,同时又要融入时代生活中城市风貌的塑造,展现出中华文明对话其他文明时的礼乐之邦的气度和从容。
  第二,融入日常生活和日常叙事。IP人物品格、精神面貌、个性特征以及关于IP的铺展叙事,既要体现民族文化与城市精神中的宏观指向,同时要有与日常生活互动的能力。例如,张载开创关学,提出著名的“横渠三句”,其中展示了伟大理想抱负和责任担当,重要的是通过IP叙事的延展,将这种价值品格与作为普通人的社会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日常化的连接。
  第三,建立与当下的价值联系。在当下重塑过去,也就是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唤醒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不断纠偏和重塑社会价值观,使社会成员相信和坚守我们千年发展所累积的文明,使那些值得仰望、崇敬和践行的优秀文化与美好精神在现时代依旧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例如,司马迁编撰《史记》,在历史当时体现的是秉笔直书的史官情怀和理想,这种价值观在当下的重塑除了秉笔直书的职业理想之外,更是对事实的基本尊重和求真务实品格的坚守。以此建立并拓展IP原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格对当下的阐释力。
  结 语
  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说,民族认同及其稳固持久性是受制于文化记忆及其组织形式的,民族的消亡,不是有形物质的消失,而是在集体、文化层面上的遗忘。 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观照西安城市IP的建构,不仅
  [ 3 ]是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彰显,更为重要的是以西安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以及东方文明数千年绵延之都的存在意义,促进中华文化自信,建构民族身份认同,实现文化记忆选择与保留过程中对消极思潮的抵御,完成民族也是人类文明推进过程中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与建构》,金寿福译,《光明日报》,2016-03-26(11)。
  [2]金寿福:《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外国语文》,2017(2):36-40页。
  [3][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郭荣春、闫兴亚:《信息时代下大学生陕西文化符号调查研究》,《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4):121-124页。
  [5]徐剑:《城市人文经济:以文化为支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4):56-62页。
  [6][德]阿莱德·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与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6-149页。
  作者简介
  郑亚灵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传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