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2版
寻味酱香
    保留下来的夜郎村旧址

    封坛的夜郎古酒

  当被问及一天要喝多少酒,一位品酒师笑着说“咋可能都喝进去呢,我们一般在口腔里感受味道后就吐了,最多就是吞一点点。”
  跟着接待人员,我们来到了夜郎古酒绕山而建的参观栈桥。站在栈桥上,朝着酒厂的方向望去,厂区的主要车间一览无余,立在车间楼顶的“一生酿好一坛酒”“让世界爱上中国酱香”企业使命的红色标语牌显得格外醒目。
  参观栈桥的右侧是夜郎古酒的包装车间,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包装线上的瓶装酒和已经打包好的一箱箱酒。“这边有两条全自动的包装流水线,两条线的产能一天是1.2万箱。前面是我们的两条全自动化线的罐装线,两条线一天可以生产3万箱。四条线一天最少可以生产4万箱。”接待人员介绍道。
  夜郎古酒厂的旁边,还保留有一处名为“夜郎村”的地方,这是夜郎古酒征地建厂后将老房子保留重新修缮用作参观的旧址。夜郎村里存有岁月的印记,以泥土房的斑驳、整齐摆放的陶坛、保存至今的老家具的方式一一具象化了。
  “我和夜郎村的其他几个人都是原先住在这附近的村民,在酒厂扩建征收了土地之后,这里几处旧房子保留修缮,我们就在这工作了,主要是负责接待来往参观的游客。”制酒坊的李师傅一边忙不停手上的活,时刻关注着甑里的蒸酒,一边向记者递来一杯古法酿的烧酒。李师傅酿的酒是沿用古法,用的小曲,也不同于酒厂七次取酒的工艺,是一次性烤成的。他平时喝的也都是自己烤的酒。
  仁怀的酒文化
  在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执行秘书长黄黔华与记者一行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酒文化发展历史、仁怀的发展以及酱香酒历史的交流,此行收获颇丰。
  据介绍,源自仁怀的酱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主要品类之一。元明时期,仁怀酿酒业和酿酒技术进一步发展,多种技法和原料的酒产品畅销于市。清至民国时期,川盐入黔,商贾云集,对酒的需求达到旺盛,使得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技术逐渐成熟,声名渐起,为更多人所知所喜。
  说起酒文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当地的史料记载。赤水河盐运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初。清代中期,国家盐政改革、赤水河疏浚,进一步促进了赤水河的盐运繁荣。从赤水河的几次开发、疏浚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到酒作为贵族饮用的珍品是如何伴随着河道发展,并走入寻常百姓家的。
  不仅如此,从茅台镇以及仁怀市的一些考古遗迹中挖掘出的大小不一、容量各异的酒缸、酒瓮、酒壶等酒器酒具,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分析考量仁怀酿酒、饮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时期,以及当地酒文化的繁荣丰富。
  从一些诗词中,我们可以追寻到关于仁怀酿酒的零星记载。清代诗人郑珍的诗句“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