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育完全、糖酸比例适中,造就了宁夏葡萄酒“甘润平衡”的品质和典型的东方风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葡萄酒产区。
宁夏种植葡萄的历史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而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历经试验示范、快速扩张、品质提升、稳定成长等四个阶段,已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产能、市场份额和较高品牌知名度,成为宁夏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促进增收的重要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视察宁夏,都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期望。
扬黄灌溉工程,水往高处流的壮举
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腹地,从夏商时期开始,其镇名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末,红寺堡迎来了移民开发热潮,累计搬迁移民达20多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也造就了中国移民史上一个不朽的丰碑。在同心县罗山脚下60平方公里的新庄集移民旧址保护区内,就存有遗留的废弃院落近7000座。今天,保护区已建成为移民旧址文化公园,其中既保存有古老的城址,也拥有近代农民居住的土坯房和窑洞,昔日破旧的土房正以崭新的姿态诉说着宁夏的移民史。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看望移民搬迁群众,了解移民群众脱贫情况。他曾深情地对村民说,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位于红寺堡的宁夏移民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移民博物馆,博物馆内的一张张图片诉说着当地祖辈们过往的艰辛:曾经生活在西海固种旱地的农民,由于庄稼根系浅且长得稀疏,每逢耕种前必须先“磨地”,而待收获时节,不得不采用“拔麦子”的方法才能取得果实。20世纪90年代,刚移民到红寺堡的人们,面对着戈壁荒滩漫漫黄沙和“连个拴驴的木桩子都难找”的困境,一时间不知该何去何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便是移民开发之初红寺堡的真实写照。
宁夏贫困地区的扶贫与发展问题深深地牵动着党中央的心,经过一年多充分的考察调研,1994年9月,一项“利用黄河两岸尚未开发的连片土地,将山区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100万人口迁往红寺堡;投资30亿,用6年时间,利用扬黄河水建设200万亩灌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伟大工程构想诞生了,这就是声震全国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即“1236”工程。
扬黄灌溉工程提升黄河水300余米,将黄河水成功引入红寺堡荒原,久经旱苦的移民群众喝上了梦寐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