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味道和原生营养,所酿出的葡萄酒单宁丰富、果香浓郁、糖酸平衡、口感圆润、天然有机,完美地将红寺堡独特的自然风味封存于滴滴酒液之中。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也为红寺堡酒庄带来了名誉全球的口碑,酒庄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誉称号,“红寺堡”系列产品先后荣获2022年布鲁塞尔葡萄酒大赛金奖、2022年德国柏林葡萄酒大赛金奖、2022年英国品醇客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2021年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2020年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金奖、2020德国国际葡萄酒大赛银奖等国际、国内大奖。
回忆起酒庄的建设,白军总经理动情地说:“我们在酒庄建设之初就把倾力奉献乡村振兴事业,带领移民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企业责任。”酒庄自成立至今,始终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紧抓生态扶贫移民契机,把绿化荒漠、带领移民脱贫致富为己任,坚持“企业+基地+农户”(公司技术管理、基地规模种植、农户承包务工)运作模式,通过将葡萄基地承包给农户,承包户在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种植材料的管理模式下,按照管护能力上限25亩/户进行承包,并按月领取承包费,采收时对于超过规定产量的还将按500元/吨给予一次性奖励。这些帮农助农惠农手段在保障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降低了农户在承包过程中的负担和风险,确保了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说起如今的生活,长期在酒庄务工的村民童师傅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俺们一家老小原来住在固原县关厅镇,2013年随着整村移民到了红寺堡,全家就在这里定下了。现在是有了黄河水,沙漠变绿洲,村里很多人都在这酒庄干活,大家一起务工挣钱,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强度还不大。每年3月展藤、8月采摘、11月压藤,算起来一年能干九、十个月,每天工资120元,一年能挣个三四万补贴家用咧。另外,俺们拿着酒庄每月3000元的工作证明,还能享受国家额外补贴2000元,这日子过得比在老家安逸许多咧……”
2020年3月,红寺堡区成功退出贫困县区序列,而红寺堡酒庄的发展,则是红寺堡区脱贫攻坚实践的一个缩影。伴随着酒庄的成长和发展,酒庄周边的弘德村、同原村、团结村、朝阳村、富康村的贫困群众,也都通过种植葡萄,在酒庄务工就业等创收增收方式,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仅酒庄周边的村落就有50%以上的村民在红寺堡务工,每年务工人员的总数达到了2.1万人次以上,酒庄支付劳务费300万元多。红寺堡酒庄的努力与付出,带动了红寺堡区葡萄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春意盎然的四月,是葡萄树的新生,气温回升、草长莺飞,冬眠的它们即刻苏醒,探出新芽跑进春天;炎炎夏日的七月,是葡萄树的热情,烈日当空、浓绿荫房,它们邀请能歌善舞的鸟儿献艺,招募来徐徐微风播撒凉爽,葡萄在如此快乐环境中,晒着日光浴茁壮成长;硕果累累的十月,是葡萄树的丰收,熙来攘往、人山人海,采摘的葡萄,用最短的时间,被送至酒堡酿造;寒意渐起的十一月,是葡萄树的蛰伏,皑皑白雪、平坦沉寂,葡萄树们被埋进了土里保暖休养,为来年的喜悦积蓄力量。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红寺堡的发展,宛如葡萄园的四季,春生展藤、夏长坐果、秋收酿酒、冬藏埋藤,一步一个脚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默默无闻的“小葡萄”如今也成了前景无限的“大产业”。而小小的红寺堡通过发展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葡萄酒产品、产业和品牌,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实现了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目标,成功诠释了中国特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之路,使葡萄酒成为红寺堡乃至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引擎。
回忆起酒庄的建设,白军总经理动情地说:“我们在酒庄建设之初就把倾力奉献乡村振兴事业,带领移民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企业责任。”酒庄自成立至今,始终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紧抓生态扶贫移民契机,把绿化荒漠、带领移民脱贫致富为己任,坚持“企业+基地+农户”(公司技术管理、基地规模种植、农户承包务工)运作模式,通过将葡萄基地承包给农户,承包户在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种植材料的管理模式下,按照管护能力上限25亩/户进行承包,并按月领取承包费,采收时对于超过规定产量的还将按500元/吨给予一次性奖励。这些帮农助农惠农手段在保障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降低了农户在承包过程中的负担和风险,确保了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说起如今的生活,长期在酒庄务工的村民童师傅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俺们一家老小原来住在固原县关厅镇,2013年随着整村移民到了红寺堡,全家就在这里定下了。现在是有了黄河水,沙漠变绿洲,村里很多人都在这酒庄干活,大家一起务工挣钱,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强度还不大。每年3月展藤、8月采摘、11月压藤,算起来一年能干九、十个月,每天工资120元,一年能挣个三四万补贴家用咧。另外,俺们拿着酒庄每月3000元的工作证明,还能享受国家额外补贴2000元,这日子过得比在老家安逸许多咧……”
2020年3月,红寺堡区成功退出贫困县区序列,而红寺堡酒庄的发展,则是红寺堡区脱贫攻坚实践的一个缩影。伴随着酒庄的成长和发展,酒庄周边的弘德村、同原村、团结村、朝阳村、富康村的贫困群众,也都通过种植葡萄,在酒庄务工就业等创收增收方式,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仅酒庄周边的村落就有50%以上的村民在红寺堡务工,每年务工人员的总数达到了2.1万人次以上,酒庄支付劳务费300万元多。红寺堡酒庄的努力与付出,带动了红寺堡区葡萄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春意盎然的四月,是葡萄树的新生,气温回升、草长莺飞,冬眠的它们即刻苏醒,探出新芽跑进春天;炎炎夏日的七月,是葡萄树的热情,烈日当空、浓绿荫房,它们邀请能歌善舞的鸟儿献艺,招募来徐徐微风播撒凉爽,葡萄在如此快乐环境中,晒着日光浴茁壮成长;硕果累累的十月,是葡萄树的丰收,熙来攘往、人山人海,采摘的葡萄,用最短的时间,被送至酒堡酿造;寒意渐起的十一月,是葡萄树的蛰伏,皑皑白雪、平坦沉寂,葡萄树们被埋进了土里保暖休养,为来年的喜悦积蓄力量。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红寺堡的发展,宛如葡萄园的四季,春生展藤、夏长坐果、秋收酿酒、冬藏埋藤,一步一个脚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默默无闻的“小葡萄”如今也成了前景无限的“大产业”。而小小的红寺堡通过发展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葡萄酒产品、产业和品牌,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实现了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目标,成功诠释了中国特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之路,使葡萄酒成为红寺堡乃至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