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4版
匠心不息 在鄠邑黄酒里品尝历史
    高坤浩在非遗馆给记者讲解鄠邑黄酒酿造技艺特点

  清朝时,鄠邑黄酒作为贡品,年年上贡,享誉京城。当时,户县黄酒因为本地老百姓已开始在婚丧嫁娶中饮用,是“过事”时用的酒,也叫“事酒”,在长安县、户县、周至县一带很有名气。
  在曾两任户县知事的缪延福的诗中,对鄠邑黄酒历史文化渊源总结更加明确,即“鄠酒名唐代,白甫诗中收,烹鹚煮佳酿,聊以作报酬”。
  被珍视的酿造技艺
  2014年,户县黄酒(关中事酒)酿造技艺成为第四批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资料显示,事酒的叫法源于周代的祭祀礼制。两千多年来,黄酒酿造技艺一直在民间传承,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功能和礼仪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鄠邑区文化馆馆长程君宝,全程参与了鄠邑黄酒申请非遗资料编撰、视频拍摄工作。他告诉记者,本地家家户户酿黄酒,在他小时候还是一道村中盛景。黄酒是村民们佳节招待亲朋、红白喜事、祭祀时必备的饮品。近年来,村民自家酿酒不那么普及了,但黄酒酿造技艺在鄠邑的确是有基础的,所以在普查过程中,通过在民间搜集和挖掘整理,就把黄酒酿造技艺定为鄠邑首批普查申请的项目。
  程君宝说,当时申报西安市级非遗项目的时候,长安区的黄酒酿造技艺也在申报,因为内容有重合,在关中这一带大家都具有代表性,最后是两家合在一起,由专家命名为关中事洒。这就是户县黄酒,也被称作关中事酒的原因,最后非遗项目的名称就定为户县黄酒(关中事酒)酿造技艺了。
  2015年,关中事酒酿造技艺被批准为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户县黄酒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程君宝表示,鄠邑区的老百姓非常珍惜当地的黄酒酿造技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草堂镇大堰口村高康盛老师带领村民兴办村企业酿造黄酒,慢慢捡拾起村民酿造黄酒的老手艺,恢复了上百种鄠邑黄酒加入药材的老酒曲,扛起鄠邑区黄酒酿造技艺恢复、传承、创新的重任。高康盛作为关中事酒酿造技艺传承人,为鄠邑黄酒酿造技艺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模范作用。高家祖孙三代人,也成为手工古法酿造黄酒的守护者。
  重拾鄠邑黄酒之光
  作为鄠邑区高家黄酒酿造的第三代传人,高坤浩如今也是高家堰湖关中酒坊的主理人。听这个1996年出生的小伙子讲述家族对黄酒古法酿造技艺的理解和坚持,让人心生感动之外,多少还有些心疼。
  高家酒坊也是关中事酒酿造技艺传习所,是高坤浩位于草堂镇堰湖村的家。村子在终南山紫阁峰北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