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不息 在鄠邑黄酒里品尝历史

处的紫阁河畔。这个望得见南山的村子,由大堰口村和叶寨合并而成,夹在秦岭72峪中高冠峪和紫阁峪两个峪口之间,村中水源是紫阁峪水系,流到村子中的太平河,这里便成了黄酒酿造的不二之选。
四季都要进秦岭里采集药材,仍然是高坤浩和爷爷高康盛每年的保留项目,紫阁峪是祖孙俩的乐园。
高坤浩说,打小爷爷领着他,教他辨认药材,做酒曲的乌药、漫山遍野生长着的辣蓼草是他最早认识的两味中药。坚持自采部分最地道的药材,是高家黄酒口味与众不同的关键一步。
小时候就跟爷爷住在酒厂里,在酒厂里长大,在酒缸边玩耍,不停地问,不断地看,酿酒对高坤浩而言是融入血液里的一种情感责任。父亲高永安是酿酒师,妈妈是酒厂为成品把关的化验员。在众乡亲眼中,高永安是黄酒酿造技艺里扫地僧式的人物,不善言辞,只有谈到黄酒酿造的20多道工序时,才眼睛放光,不容一丝马虎:苍耳不能暴晒,辣蓼草只能采用当季摘取的,蒸米入缸前三天,温度两三个小时一测,最不敢怠慢……
说起爷爷创业的故事,高坤浩拿出一张家中保存下来的1989年1月9日的《西北信息导报》。在一版登载陕西省优质名牌产品公告中,西安市户县大堰口黄酒酿造厂大口牌封缸酒荣获陕西省优秀新产品奖。文中介绍,大口牌封缸酒采用优质糯米酿造,用30多种名贵药材、麦曲等,经过发酵,再将原汁过滤,封缸酿成。封缸酒呈橙黄至深褐色,清亮透明,味醇酒香,实为滋补佳品。高坤浩说,这是爷爷把酒厂建起后,恢复鄠邑本地黄酒传统酿造技艺,获得社会认可的一个见证。
1984年,34岁的高康盛担任大堰口村党支部书记后,一心想为村民寻找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最终决定从自己和村民都熟悉的黄酒酿造入手,在他看来,一是村民有手艺,二是本村有好水,把黄酒生产恢复起来应该是较容易上手的。
面对当时北派黄酒已经式微的现状,高康盛先后六次前往江浙一带学习,考察黄酒酿造技艺和市场销售情况。
1986年,高康盛创办了大堰口村级企业户县草堂黄酒厂。高康盛一点一点收集整理了鄠邑黄酒制曲的古方,按祖传秘方踩踏成曲。选用优质糯米为原料,汲取紫阁河水酿造制成原酒。再经过多年泥头封缸,陈藏而成。其色香味型均为原汁酿出,天然形成。
据了解,鄠邑黄酒制曲一般是在夏季气温较高时,以小麦为原料,经轧麦、加水、配药、拌和、踏曲、堆曲、摆曲等步骤,其间三揭三盖,确保酒曲中的水分已大部分蒸发,再把富集有益微生物的酒曲悬挂于通风干燥处保存备用。整个制曲过程需要20-30天。酿酒的工艺流程为糯米-筛选-洗米-浸米-蒸饭-冷却-拌曲糖化-加水-落缸发酵-压榨过滤-杀菌-贮存-灭菌灌装-成品。
40余年来,市场起起伏伏,高康盛酿酒荣获的证书摞起来有半人高,但企业经营也一度陷入困顿,几经更名改制,但高康盛没有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