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版
立足本土文化:老榆林酒的营销法宝
    老榆林酒厂发酵池

    黄土洞藏

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和陕西五省的交汇处,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榆林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作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榆林成为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承担着保卫边疆的重任。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北京、渡黄河,在榆林居住3个多月。他见榆林城倚山临水、龙腾虎踞、气势非凡,街道上楼阁相望,衙署相连,自己住的行宫修得玲珑别致,大有紫禁城的气派,叹道:“榆林真乃小北京也!”1938年4月,老舍先生在《绿柳清泉的榆林》一文中写道:“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于是榆林“小北京”的名号便一直传了下来。
  随着时代变迁,古榆林城改拆逾半,所幸老街样貌仍有大略。1999年,李瑜找到榆林籍画家栗子明,根据老照片与老榆林人的记忆,画出了榆林老城全貌,并命名为“九边重镇老榆林图”。这幅画韵味浑厚古朴,不仅深受榆林人的喜爱,而且对后来榆林老街的保护和修建起到了重要作用。整箱的“老榆林(小北京)”酒里附有一张小画,便是缩小的“九边重镇老榆林图”。这幅画还原了榆林人记忆中的榆林老城:城墙、沙梁、四合院……老榆林(小北京)酒也随这张画走入消费者心中。
  “这款酒卖得很好,当然也因为酒本身的品质很不错”,叶崇竟说,“一方面是我们的陈酒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一直在根据消费者需求改良口感”。
  叶崇竟介绍,老榆林酒的生产工序有下沙、堆积、发酵、摊晾、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根据市场需求对分型定级的七个轮次酒进行再次复评,调酒师根据配方设计,将原酒进行混合勾调。
  老榆林酒与陕北民歌
  “老榆林酒最被大众喜爱的应该是文化,我们在白酒营销和酒文化探讨上是很能拿得出手的”,谈到这里,李瑜不无得意,“我们老榆林酒对陕北文化有两个贡献,一个是九边重镇老榆林图,一个是陕北民歌”。
  1998年,李瑜与两名工作人员到鄂尔多斯玻璃厂洽谈酒瓶业务,在招待客人的宴席上,玻璃厂邀来两位蒙古姑娘,又是唱歌,又是献哈达,气氛十分热闹。回到榆林,李瑜向公司同仁们讲了鄂尔多斯宴席上蒙古姑娘唱歌的事,提出在白酒营销策略中加一项“用歌手促销”。但当时榆林会唱陕北民歌的大都在剧团等文化团体,而且在酒店饭桌给别人唱歌,多数人抹不开面子,所以一时没有招到榆林本地歌手。于是,酒厂去内蒙找了一些蒙古姑娘歌手,分别在几个酒店唱歌促销,收效显著,销量倍增。
  确定是个正确的营销方式后,李瑜便决定用重金请本地歌手,将试用合格的歌手月工资定为1500元,当时文化团体工作人员的工资不过三五百元。重金之下,榆林各地会唱民歌的人员纷纷进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