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在时间长河中散发光芒

初唐诗人王翰并未料到,他的一首《凉州词》让西域夜光杯与他的诗歌一样长存千年,在时间的河流中持续散发出温润的光芒。
千年的变迁,夜光杯与其制作技艺几经沉浮,在历代工匠手中不断地革新与发展,河西走廊上的酒泉也聚集成为夜光杯制作的核心生产区域,酒泉夜光杯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006年成为国家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
当下的夜光杯雕技艺又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不仅主要玉料出产地禁止开采,还面临着制作技艺无年轻一代愿意传承的尴尬局面。
夜光杯将何去何从?
如今,从西安驾车出发到河西走廊,不管是国道还是高速公路,可选择的行车路线,大体上还是沿着汉唐时期长安到凉州的南北两线而行。西汉开始到唐朝逐渐开辟出了从长安去往西域驿道,至咸阳后分为南北两途,南为凤翔的陇关道,北为邠(彬)州的萧关道,这两条路线最终都交汇在祁连山下的凉州,即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
两条线路之一的陇关道是长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驿道。由汉至唐,无数来往东西的商旅、戍边的将士、游侠或刀客、传递信仰的使者、联姻的公主都经此道去往他们未卜的前方。西汉张骞两次都从长安出发取陇关道到达当时的西域。700多年后的大唐,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也由陇关道出走河西走廊,一直西去天竺取回经书。
从武威开始继续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而行,车窗外一直紧随着雪线绵绵祁连山的身影。不禁让人想起千年前战败的匈奴人唱起“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时何等的凄凉与茫然。歌中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曾先后在此繁衍生息。
七世纪初年,从河西走廊到辽阔的西域都被纳入大唐帝国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