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在时间长河中散发光芒
的蛇纹石质玉石产地,也就有工匠开始用肃南县产的玉石制作夜光杯了。
由此可见,经过千年,夜光杯重要的已经不是其材质,而是保存下来的杯雕技艺。
酒泉有个黄半城
提起黄爷黄半城,上点年纪的酒泉人或者是热衷社会事务的年轻人都知道。但是若问及一个问题,倘若没有黄爷,当下的酒泉夜光杯制作行业会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会沉吟很久后有点犹豫地摇摇头,表示这是想象不来的。
酒泉人熟悉的黄爷黄半城就是夜光杯雕国家非遗技艺传承人黄越肃。业内人都知道,过了古稀之年的黄越肃算是解放以后夜光杯雕技艺的第二代传人。
纵观人类历史,几乎所有的古老传统技艺都会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的变革不断经历着自我革新的进程。若选择对立与撕裂,一不留神就会遭遇凋敝或被遗弃的凄凉与无奈。如果幸运,能有一两代极具天赋又极其执着于此术的承继者,那这项技艺犹如得天助一样终将得以嬗变。
从这个角度来讲,千年夜光杯雕能遇见黄越肃师徒,彼此都幸运,也彼此成就。在黄越肃的徒弟权玉廷看来,自己不仅见证了当下夜光杯雕技艺进入其发展历史的又一个高峰期,更难得的是,自己的师长完成了别人无法企及的一件事,“他还将夜光杯文化在国内外传播开来,这点很重要。”千年来,前人留下的若干诗词歌赋,佐证了夜光杯雕刻技艺有过的一次又一次高光时刻。到明末清初,河西走廊独的玉器业又进入产销旺盛时期,独酒泉一个地方就有10多家手工作坊,工匠近百名,夜光杯已经成了酒泉玉石行业的代表之作。
如今的酒泉博物馆展示了明清时期夜光杯传统手工技法。当时得靠骆驼从80公里之外的玉门花海子驮回研磨玉石的金钢沙,制作工序非常繁复,需经过脚踏、手拉转动工具来磨制玉料。工匠们需一手固定,另一手往砂轮上添沙子。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关键就是选好玉料,然后经过钻、掏、磨、碾、抛光、打蜡等等30多道工序磨制成杯,最后还要经过马尾网打磨。
王朝兴衰影响着这一行业的走向,毕竟大多数人只能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才能有闲情逸致收藏和品玩玉石这类的奢侈物件。到民国的时候,酒泉老街上只剩北关的杨家、东关的王家与南关的郇家三家手工小作坊还在做夜光杯。据有工匠回忆,夜光杯的制作工艺要求特别高,当时是全手工制作,制作工具简单粗糙,工匠们技术高低差距也大,费时又费力是匠人们对做夜光杯的共识。“做成一个酒杯要浪费很多玉料,基本上每个作坊每天就能做出来10个左右的杯子。”
1950年代,酒泉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的玉雕艺人,1956年全国大搞公私合营之际,当年的县政府将民间12位颇有响名的玉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酒泉夜光杯厂,其中以王三忠最为出名。1957年王三忠代表甘肃省去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并将两只酒泉夜光杯赠予毛主席。1958年夏,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朱德在酒泉视察酒钢酒泉生活基地时,也视察了酒泉夜光杯厂,现场指示:“夜光杯这个传统手工艺品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
有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家工厂进入高速发展期,也是这一年,酒泉夜光杯厂不仅改名为地方国营酒泉夜光杯厂,还扩建了厂房,更新了设备,由纯手工更新为半自动化生产,王三忠等人依着新设备的加入,改进了一部分生产工艺。
1970年酒泉夜光杯厂新招收了一批年轻工人,其中一位名叫黄越肃的小伙子师从王三忠。不管解放后如何修正观念,玉匠这门技艺在当地人看来依然是既不体面也很受罪的一项手艺,黄越肃说:“当时我身边很多人也觉得这个工作成天土头灰脑,没啥出息,不是个好工作。”至于这位年轻人为何会选择这个工作,多年后黄越肃依然清晰记得,年少时第一次见到
由此可见,经过千年,夜光杯重要的已经不是其材质,而是保存下来的杯雕技艺。
酒泉有个黄半城
提起黄爷黄半城,上点年纪的酒泉人或者是热衷社会事务的年轻人都知道。但是若问及一个问题,倘若没有黄爷,当下的酒泉夜光杯制作行业会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会沉吟很久后有点犹豫地摇摇头,表示这是想象不来的。
酒泉人熟悉的黄爷黄半城就是夜光杯雕国家非遗技艺传承人黄越肃。业内人都知道,过了古稀之年的黄越肃算是解放以后夜光杯雕技艺的第二代传人。
纵观人类历史,几乎所有的古老传统技艺都会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的变革不断经历着自我革新的进程。若选择对立与撕裂,一不留神就会遭遇凋敝或被遗弃的凄凉与无奈。如果幸运,能有一两代极具天赋又极其执着于此术的承继者,那这项技艺犹如得天助一样终将得以嬗变。
从这个角度来讲,千年夜光杯雕能遇见黄越肃师徒,彼此都幸运,也彼此成就。在黄越肃的徒弟权玉廷看来,自己不仅见证了当下夜光杯雕技艺进入其发展历史的又一个高峰期,更难得的是,自己的师长完成了别人无法企及的一件事,“他还将夜光杯文化在国内外传播开来,这点很重要。”千年来,前人留下的若干诗词歌赋,佐证了夜光杯雕刻技艺有过的一次又一次高光时刻。到明末清初,河西走廊独的玉器业又进入产销旺盛时期,独酒泉一个地方就有10多家手工作坊,工匠近百名,夜光杯已经成了酒泉玉石行业的代表之作。
如今的酒泉博物馆展示了明清时期夜光杯传统手工技法。当时得靠骆驼从80公里之外的玉门花海子驮回研磨玉石的金钢沙,制作工序非常繁复,需经过脚踏、手拉转动工具来磨制玉料。工匠们需一手固定,另一手往砂轮上添沙子。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关键就是选好玉料,然后经过钻、掏、磨、碾、抛光、打蜡等等30多道工序磨制成杯,最后还要经过马尾网打磨。
王朝兴衰影响着这一行业的走向,毕竟大多数人只能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才能有闲情逸致收藏和品玩玉石这类的奢侈物件。到民国的时候,酒泉老街上只剩北关的杨家、东关的王家与南关的郇家三家手工小作坊还在做夜光杯。据有工匠回忆,夜光杯的制作工艺要求特别高,当时是全手工制作,制作工具简单粗糙,工匠们技术高低差距也大,费时又费力是匠人们对做夜光杯的共识。“做成一个酒杯要浪费很多玉料,基本上每个作坊每天就能做出来10个左右的杯子。”
1950年代,酒泉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的玉雕艺人,1956年全国大搞公私合营之际,当年的县政府将民间12位颇有响名的玉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酒泉夜光杯厂,其中以王三忠最为出名。1957年王三忠代表甘肃省去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并将两只酒泉夜光杯赠予毛主席。1958年夏,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朱德在酒泉视察酒钢酒泉生活基地时,也视察了酒泉夜光杯厂,现场指示:“夜光杯这个传统手工艺品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
有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家工厂进入高速发展期,也是这一年,酒泉夜光杯厂不仅改名为地方国营酒泉夜光杯厂,还扩建了厂房,更新了设备,由纯手工更新为半自动化生产,王三忠等人依着新设备的加入,改进了一部分生产工艺。
1970年酒泉夜光杯厂新招收了一批年轻工人,其中一位名叫黄越肃的小伙子师从王三忠。不管解放后如何修正观念,玉匠这门技艺在当地人看来依然是既不体面也很受罪的一项手艺,黄越肃说:“当时我身边很多人也觉得这个工作成天土头灰脑,没啥出息,不是个好工作。”至于这位年轻人为何会选择这个工作,多年后黄越肃依然清晰记得,年少时第一次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