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4版
夜光杯:在时间长河中散发光芒
一块看起来貌不起眼的石头经过王三忠的手,蝶变成一个个杯壁薄如蝉翼的夜光杯时,自己心动的感觉。这一心动就是大半生的狂热与执着,即便另有广阔天地,也未改初心。
  这些新人一进厂都从打杂切料学起,据黄越肃说:“当然是给新人一些废料开始学切料,切料的熟练过程至少得一个月。”没有一个新人的手能幸免于难,当年学徒时切料留下的伤痕,再叠加着后来一次次伤痕,一直伴随着黄越肃至今。直到现在,有时制作过程中,还是会有砂子钻进当年的伤痕中,撕裂出血水。
  彼时,他在一众新人中并不惹眼,只有王三忠看到这位新徒弟能默不作声地完成好布置的每一项任务。这个行业,能吃苦是基本要求,心灵手巧只能算是老天赏饭吃的。越到后面,王三忠越感到这个新徒弟的聪慧与灵气。只一年时间,黄越肃就在同期学徒中脱颖而出,掌握了夜光杯制作的全套技艺。
  1972年的一次外出学习机遇,成就了后来的黄越肃。是年,厂里派他去天津特艺厂学习最新的玉雕技艺。这次学习不仅让他学到了花鸟绘画技艺及玉雕技艺的新工艺,又从另一个层面,为这位从小生活在西北边陲小城的年轻人打开了内心的另一个世界。与西域玉雕技艺不同的中原地区玉石雕刻技法,影响了他后来对夜光杯的制作、改进、创新。他将二者融会并推陈出新,让酒泉夜光杯雕刻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夜光杯雕技艺该何去何从?
  如今,黄越肃是夜光杯雕技艺的灵魂人物。
  这些年来,在他的引导下,这项技艺的一些关键性技术点由手工革新为机械,夜光杯的古拙外形在吸收新的技法后,有了现代人熟悉的审美元素:细腻、简洁、精致。
  很大原因在于,从1980年代开始,黄越肃不停外出学习新技法、交流新工艺,但更多还关乎他自我心性中对于艺术的顿悟。而到了一定年纪后,他的作品中又开始对夜光杯雕刻传统技艺有所回归。艺术作品大都能反映出人生的轨迹,离开与回归,黄越肃也不例外。青少年时渴望离开,反映在作品中是革新中带有叛离,老年后想念着回归,作品自然也是心灵指向。
  所以如今的夜光杯分为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传统夜光杯是一直流传下来,和师傅王三忠那一代创作出的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碗。而仿古杯系列就有了黄越肃大半生里不断新创作出来的爵杯、凤杯、牛头觥、觞、双凤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工艺挂件等80多个品种。
  从1980年代开始,黄越肃创新研发出来的新作品种类不断获得国内及行业各类大奖。黄越肃的弟子魏建民多年前刚拜师学艺的时候,最佩服的就是:“拿起一块玉石料,端详一会,他就能构想出这块玉料能做什么作品了,事实上也不出左右。”如今传承这项手艺几十年的魏建民也能和师傅一样了。而他也明白了何谓时光的沉淀。
  时光沉淀的过程,是黄越肃坚守的过程。黄越肃从师傅手里学到的全套夜光杯制作流程是从采玉开始,随后就是选料、钻料、制胚、粗磨、雕琢、精磨等33道工序。从夜光杯的玉料改为祁连山玉开始,正宗的酒泉夜光杯采用的是祁连山海拔4000米雪线附近老山窝子的老山玉。那条叫阎王鞭子的玉石河道,顾名思义,一边是齐崖一边是万丈深渊,中间只留有一条如鞭子般的小路,当地采玉工人提起来都觉得心惊胆战。
  从黄越肃开始将制作夜光杯的工具进行了大量改进,将磨床的手拉脚蹬改用半自动半手工磨床,传统用的金刚砂改为金刚粉,增加了新制作工序。繁复的工序中稍有疏忽,一块切割好的玉料就得报废,非常可惜。所以黄越肃练就了洒点水就能看一块石头会是什么等级的玉料火眼,这样就能按技术高低安排玉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