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5版
夜光杯:在时间长河中散发光芒
    国家非遗项目夜光杯雕技艺传承人黄越肃

  经过黄越肃这些能工巧匠精雕细琢后,一个制作完成合乎上品标准的夜光杯必须是纹饰天然、杯薄如纸、声若银铃、白如羊脂,绿似翡翠、墨如丹青、翠光似镜、内外平滑、玉色透明。因为祁连玉质地细密,制作工艺独特,使得酒泉夜光杯表面张力非常好,不仅耐高温、严寒,更神奇的是倾酒入杯,酒过杯口而不溢,对月映照,杯壁有奇异光彩。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外游客的增多,特别是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游客,都通晓与夜光杯有关的诗歌,“有些日本观光旅游团一来,就将我们摆放的一大圈的产品全部买走。”黄越肃清楚记得这些游客:“他们连挑都不挑一下。”为此权玉廷和他的师兄师姐们还熟悉了一些日本常用语便于和日本客人打招呼。当时每年能接待外宾和海外侨胞3万多人次。主管生产技术的副厂长黄越肃还承担了接待50多个国家外长及部分国家领导人的多次外事接待任务。
  1996年,酒泉夜光杯厂被甘肃省政府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1998年后,原来的国营夜光杯厂也面临改制与改革,经过2003年、2006年两次改制,成为现在的酒泉晶玉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在这期间,很多同行纷纷改行,执着于夜光杯的黄越肃“念头都没有动过。”
  一段时期,酒泉夜光杯制作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一些外地生产的假夜光杯充斥市场,购买的游客和地方形象都受其所累。为此黄越肃和自己的弟子们制定出了酒泉夜光杯的企业生产标准,随后这些标准成为甘肃省整个行业的标准。
  2006年5月,甘肃酒泉夜光杯雕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6月5日,黄越肃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政府关于申请酒泉夜光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划定产地范围的请示》将酒泉夜光杯的生产范围确定为酒泉市肃州区所辖的全部行政区域。2016年12月,原质检总局批准对酒泉夜光杯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经常外出参加非遗活动的黄越肃在参加这些交流活动时总能激发出他的灵感,青铜器酒具爵杯的寓意,让他萌发了用祁连山玉制作爵杯的想法。“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出一个爵杯后,发现玉的质地不如青铜质地坚硬,易碎还易倒。”黄越肃就不断琢磨,他将龙头改为象鼻子,在三足鼎立足部地方也改为象鼻子,“整个杯子就平稳了。”这个作品获得了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如今,黄越肃与弟子们先后开发创作出了中式杯、高脚杯、酒具、茶具、玉雕等七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先后获国家、省级、行业20多个奖项。
  如今,他弟子中最小的也过了50岁,多年来黄越肃一直看重的是夜光杯雕技艺的传承。但从1990年代开始,一大批从事夜光杯雕生产的技艺人员和熟练工人相继退出了玉雕行业,出现了青黄不接、人才紧缺的状况。黄越肃的企业中掌握全套制作工艺的不到10人,“现在新入行的年青人都干不长,制作过程中手全天要泡在水中,劳动强度有点大,他们不愿吃苦,还抱怨挣不上大钱。”黄越肃越来越担忧整个行业将会后继无人。
  另外,酒泉夜光杯雕行业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祁连山如今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禁止开采,也就意味着一直使用祁连山玉的酒泉夜光杯雕已经从源头上断绝了原料。
  忧心忡忡的黄越肃与夜光杯雕技艺一起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夜光杯将何去何从?与酒泉夜光杯有关的众多从业者都在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