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治理:城市社区风险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二)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完善社区韧性机制
社区韧性并不仅是应急的治理补救,更是积极的治理进化。建立健全社区协同治理的总机制,是有效落实多种机制间的衔接和多元主体发挥功能优势的制度保障。
第一,政府部门应加大转型社区的考察力度。加快转型社区治理的相关立法和建设规划步伐,明确转型社区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划分与属地责任,对转型社区治理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提供有效指导。建立常态化的韧性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常态化的社区韧性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补齐短板,以确保社区抗逆能力的提升。[6]
第二,重视社区风险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人才队伍结构与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在职培训,提升精细化服务的专业水平,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人才预警、沟通、服务等复合能力,确保突发状态下社区与外界的交流顺畅与及时应对。
第三,积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被动救援”向“主动预防”转型。提高对灾害风险的预判能力和防控能力,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有效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城市安全治理水平。整合社区资源,破解“碎片化”信息和资源困境。
(三)改善韧性社区应急环境,提升智能化综合水平
面对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打造集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智慧社区,越来越成为深化社区风险治理的主攻方向。
数字技术是多种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包括区块链、大数[7 ]据、人工智能等。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各类技术硬件的应用,可以实现人与事物、组织良好衔接;依靠大数据技术的预警系统,可以帮助社区及时感知风险点;利用数智平台整合、分析与呈现相应情况,帮助决策者获取有效的解决策略,靠数据决策,让政策找人,让数据吹哨。
鼓励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智治”中,形成一个既上下协同又内外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社区“智治”要明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格的数据处理监管体系,确保数据安全;通过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公开数据使用规程以及隐私保护教育等措施,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安全意识。
加强数智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城市社区应急基础设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消防设备、管道交通、外墙立面等进行改造,对应急基础设施开展常态维护,保证应急设备的数量,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多元应急物资补给意识,规范应急物资征调程序。注重社区韧性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开放空间和防护用地, 注重留白与微空间的功能完善,提升社区风险冗余度。
结语
基层社区作为风险感知的第一线,亟须加强韧性治理建设。本文从韧性治理多元要素:主体、机制、技术等出发,尝试探究韧性社区建设面临困境与优化路径。韧性社区的实现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期待更多关于韧性治理命题的研究与争鸣。
参考文献
[1]李增辉、刘新吾、常碧罗、沈靖然:《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人民日报》,2024-04-26(01)。
[2]张勤、方敏怡:《韧性治理:中国式城市社区风险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路径优化》,《中国应急管理》,2023(7):52-57页。
[3]姜晓萍、李敏:《治理韧性: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维度与效度》,《行政论坛》,2022(3):5-12页。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73页。
[5]王杰、陈义平:《新时代推进韧性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与议题聚焦——基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考察》,《湖北社会科学》,2022(5):57-63页。
[6]周霞、毕添宇、丁锐等:《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策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9(3):108-115页。
[7]周济南:《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逻辑、困境及纾解路径》,《理论月刊》,2021(11):50-60页。
作者简介
魏 姣 中共嘉善县委党校教务科副科长,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
社区韧性并不仅是应急的治理补救,更是积极的治理进化。建立健全社区协同治理的总机制,是有效落实多种机制间的衔接和多元主体发挥功能优势的制度保障。
第一,政府部门应加大转型社区的考察力度。加快转型社区治理的相关立法和建设规划步伐,明确转型社区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划分与属地责任,对转型社区治理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提供有效指导。建立常态化的韧性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常态化的社区韧性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补齐短板,以确保社区抗逆能力的提升。[6]
第二,重视社区风险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人才队伍结构与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在职培训,提升精细化服务的专业水平,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人才预警、沟通、服务等复合能力,确保突发状态下社区与外界的交流顺畅与及时应对。
第三,积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被动救援”向“主动预防”转型。提高对灾害风险的预判能力和防控能力,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有效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城市安全治理水平。整合社区资源,破解“碎片化”信息和资源困境。
(三)改善韧性社区应急环境,提升智能化综合水平
面对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打造集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智慧社区,越来越成为深化社区风险治理的主攻方向。
数字技术是多种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包括区块链、大数[7 ]据、人工智能等。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各类技术硬件的应用,可以实现人与事物、组织良好衔接;依靠大数据技术的预警系统,可以帮助社区及时感知风险点;利用数智平台整合、分析与呈现相应情况,帮助决策者获取有效的解决策略,靠数据决策,让政策找人,让数据吹哨。
鼓励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智治”中,形成一个既上下协同又内外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社区“智治”要明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格的数据处理监管体系,确保数据安全;通过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公开数据使用规程以及隐私保护教育等措施,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安全意识。
加强数智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城市社区应急基础设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消防设备、管道交通、外墙立面等进行改造,对应急基础设施开展常态维护,保证应急设备的数量,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多元应急物资补给意识,规范应急物资征调程序。注重社区韧性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开放空间和防护用地, 注重留白与微空间的功能完善,提升社区风险冗余度。
结语
基层社区作为风险感知的第一线,亟须加强韧性治理建设。本文从韧性治理多元要素:主体、机制、技术等出发,尝试探究韧性社区建设面临困境与优化路径。韧性社区的实现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期待更多关于韧性治理命题的研究与争鸣。
参考文献
[1]李增辉、刘新吾、常碧罗、沈靖然:《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人民日报》,2024-04-26(01)。
[2]张勤、方敏怡:《韧性治理:中国式城市社区风险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路径优化》,《中国应急管理》,2023(7):52-57页。
[3]姜晓萍、李敏:《治理韧性: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维度与效度》,《行政论坛》,2022(3):5-12页。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73页。
[5]王杰、陈义平:《新时代推进韧性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与议题聚焦——基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考察》,《湖北社会科学》,2022(5):57-63页。
[6]周霞、毕添宇、丁锐等:《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策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9(3):108-115页。
[7]周济南:《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逻辑、困境及纾解路径》,《理论月刊》,2021(11):50-60页。
作者简介
魏 姣 中共嘉善县委党校教务科副科长,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