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2版
构建川陕红色歌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理路
性。红色文化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重要资源,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生动载体。[7] 红色歌谣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承载着革命的历史记忆,还传递着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和价值观。红色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深植于中华悠久的历史土壤之中,它们是中华民族在历经沧桑巨变,尤其是在抵御外侮和克服内乱的严峻考验中所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两者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繁荣以及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汗水,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红色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目标的共通性。红色歌谣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脉搏的跳动而孕育出的精神瑰宝。红色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紧密契合了时代发展,顺应了社会环境的变迁,映射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期待。红色歌谣,这一由党的革命实践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过去的辉煌记忆,更是启迪未来、回应挑战、塑造新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发展,展现民族情感与时代风貌的创新成果。在新的历史篇章中,这两股力量交织共鸣,都将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共同绘制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红色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的同一性。各民族人民群众不仅是红色歌谣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造者,而且在它们的形成、服务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一方面,创造红色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均为各族人民,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对共同愿望和利益的诉求,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另一方面,红色歌谣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服务对象是各族人民群众,旨在实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推动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成为滋养各族人民精神的文化养分。最后,这两者的持续发展也依赖于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各族人民不断地传承创新、团结协作、坚定维护和弘扬。简而言之,各族人民群众是红色歌谣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命力之源,是创造者、受益者和推动者。
  (三)生活的共振旋律: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达
  川陕红色歌谣讴歌党、讴歌红军、讴歌人民的文艺意识形态属性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艺术形式,更是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武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随之孕育而生的红色歌谣则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达方式之一。
  其中,相应的歌词、乐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表达。《自从红军到川陕》作为特定时代的记忆,其歌词“自从红军到川陕,压人大山其推翻!共产党好像红太阳,遍地泪水全晒干”[8]记述了工农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红军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崇敬与深切爱慕。川陕红色歌谣通过唱诵中国人民进行的民主革命,塑造了朴实真挚的红军形象,传播革命理论,成为革命事业、民族团结的有力推手。川陕红色歌谣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各民族人民对公平、正义、自由的追求。川陕红色歌谣本身是一种抽象的表达,但是各民族人民赋予了红色歌谣清晰的意指与意义的聚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真实性,使红色歌谣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的表现。
  川陕红色歌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一)红色歌谣表达了各族人民共同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
  唱述人民苦难、咏唱中国红军、传扬革命理想、追求自由平等是川陕各民族歌谣的内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