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3版
构建川陕红色歌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理路
当中既有大量少数民族独创,也不乏生活实际的写照。比如羌族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的《放牛歌》,也有各族人民期盼红军到来的《亿万穷人盼出头》,虽然歌谣中有着语言、腔调等的区别,但是都包含着对现实的抗争、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红军的向往。“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道德价值、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感情归属的核心部分,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深层的纽带。[9]川陕红色歌谣通过各民族地方化的重构对歌谣的内容进行重新诠释与改编,丰富红色歌谣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共鸣。共创共享红色歌谣的文化实践加深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塑造道德价值观,构筑一种共享的文化认知和心理基础,为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团结互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共同铸就一个建立在红色歌谣文化根基之上的民族共同体。
  (二)川陕红色歌谣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调节和效能优化
  川陕红色歌谣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无畏、团结、创新、无私的形象特征,铸就了各民族坚韧的品格与坚守自身道路的自信,培育了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倡导自由、共谋发展的角色。这些形象优势和理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磐石,为其持续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一是川陕红色歌谣作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交流的纽带,在根据地时期促进了民族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情感联结、理解包容、平等互信,引导了各民族人民妥善处理和积极维护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从而巩固了民族内外部的和谐与稳定。二是红色歌谣能够唤醒各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能。川陕红色歌谣通过红色革命思想的引领、红色实践的锤炼以及红色创新的推动,唤醒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渴望与追求,激发了各民族内心深处对创新的渴望,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创新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三)川陕红色歌谣有助于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途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0]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与川陕红色歌谣的创新性发展为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共识,其传播需依托于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文化载体,而川陕红色歌谣就是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符号。新时代川陕红色歌谣的诠释不仅要在传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其核心意义,还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确保红色歌谣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如游击歌,涉及弘扬理念、展现疾苦、歌颂红军等内容,在新时代则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因而川陕红色歌谣既由特定时期各族人民形成的价值共识所创造,也是新时代对红色歌谣价值的需求表达,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途径之一。其次,川陕红色歌谣作为革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着红色文化的历史解读、价值塑造和时代内涵,在人们的教育引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川陕红色歌谣深深根植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内容上,红色歌谣自然而然地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话语和价值观载体。对红色歌谣的阐释作用于各民族人民的心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有助于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路径。
  川陕红色歌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川陕红色歌谣的历史轨迹彰显了它在团结民族情感、塑造共同记忆、推广国家文化以及强化国家认同的关键作用。面对当今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型、媒体技术的进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