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川陕红色歌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理路
为各族人民群众认可川陕红歌歌谣破除语言文字障碍,有效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2]一是以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与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和阐释川陕红色歌谣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共克时艰的历史。如红军中的穆桂英陶万荣、一颗红心永向党的藏族英雄麻孜尼·阿布、红色土司安登榜等。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平台的搭建,传颂民族团结故事的核心价值,提升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二是邀请在民族团结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和奋斗在民族事务一线的工作者,走进基层、学校、机关、社区等开展宣讲活动,进一步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三)认同层面:应用川陕红色歌谣影响的长效性与实践性
所谓认同,是从对川陕红色歌谣初步认知、接触、学习、了解开始,逐步深化到对其内涵的认可、理解、肯定、接受,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喜爱、向往、行动。
一方面,要构建长效化的科学机制,保障川陕红色歌谣资源实践效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歌谣的力量不可或缺,但亦非一蹴而就之事,而需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为此,需构建一套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确保红色歌谣的繁荣与有效传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川陕红色歌谣影响的长效性建设。给予充分的人才团队、课题项目、财政资金的支持,建立健全红色歌谣的保护和传播的长效机制,以此不断充实川陕红色文化教育内涵,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次,完善红色歌谣文化资源的管理体系,做到职权分明。针对目前管理主体多元化、设施陈旧化、创意滞后化等问题所带来的挑战,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机制的优化,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明确,权力边界明晰,为发挥川陕红色歌谣影响的长效性奠定框架体系。
另一方面,发挥川陕红色歌谣的实践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教化。一是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媒介与情感共鸣的艺术手段,对红色歌谣进行宣传,实现实践导向和道德教育的双重目标。例如《共青团员歌》描绘了各族人民对革命的强烈渴望,共克时艰的记忆,对民族团结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发挥红色歌谣的感染力,引导各族人民的行为实践。二是利用歌谣中英雄模范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当代释义与补充,建立新时代效仿的典范,把红色歌谣从生硬、死板转化为立体、生动的共同体意识符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10):1-4页。
[2]黎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歌谣文化价值及其现代发展》,《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6):8-15页。
[3]涂德祥、王浩:《川东北红色歌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探析》,《党史文苑》,2012(8): 22-24页。
[4]张莹霞:《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体现的军民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20。
[5]段昌林、程科:《打造好红色旅游,讲述好红色故事》,《达州日报》,2019-12-10(01)。
[6]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内容介绍》,《实事求是》,1986(S1): 72-75页。
[7]贺喜焱、张双喜:《扎根红色沃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日报》,2024-06-03(07).
[8]刘朝汉、刘绍军:《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歌谣》,中共汉中地委党史办公室,1987。
[9]王杰、向丽、尹庆红:《审美人类学》,人民出版社,2021:147-148页。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4(20)。
[11]高永久、杨龙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0):5-13页。
[12]罗莹:《政治认同视角下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探索——以“石榴籽大课堂”主题课程为例》,《广西教育》,2023(13):58-61+66页。
作者简介
陈 帮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任凌云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2]一是以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与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和阐释川陕红色歌谣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共克时艰的历史。如红军中的穆桂英陶万荣、一颗红心永向党的藏族英雄麻孜尼·阿布、红色土司安登榜等。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平台的搭建,传颂民族团结故事的核心价值,提升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二是邀请在民族团结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和奋斗在民族事务一线的工作者,走进基层、学校、机关、社区等开展宣讲活动,进一步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三)认同层面:应用川陕红色歌谣影响的长效性与实践性
所谓认同,是从对川陕红色歌谣初步认知、接触、学习、了解开始,逐步深化到对其内涵的认可、理解、肯定、接受,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喜爱、向往、行动。
一方面,要构建长效化的科学机制,保障川陕红色歌谣资源实践效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歌谣的力量不可或缺,但亦非一蹴而就之事,而需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为此,需构建一套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确保红色歌谣的繁荣与有效传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川陕红色歌谣影响的长效性建设。给予充分的人才团队、课题项目、财政资金的支持,建立健全红色歌谣的保护和传播的长效机制,以此不断充实川陕红色文化教育内涵,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次,完善红色歌谣文化资源的管理体系,做到职权分明。针对目前管理主体多元化、设施陈旧化、创意滞后化等问题所带来的挑战,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机制的优化,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明确,权力边界明晰,为发挥川陕红色歌谣影响的长效性奠定框架体系。
另一方面,发挥川陕红色歌谣的实践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教化。一是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媒介与情感共鸣的艺术手段,对红色歌谣进行宣传,实现实践导向和道德教育的双重目标。例如《共青团员歌》描绘了各族人民对革命的强烈渴望,共克时艰的记忆,对民族团结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发挥红色歌谣的感染力,引导各族人民的行为实践。二是利用歌谣中英雄模范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当代释义与补充,建立新时代效仿的典范,把红色歌谣从生硬、死板转化为立体、生动的共同体意识符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10):1-4页。
[2]黎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歌谣文化价值及其现代发展》,《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6):8-15页。
[3]涂德祥、王浩:《川东北红色歌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探析》,《党史文苑》,2012(8): 22-24页。
[4]张莹霞:《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体现的军民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20。
[5]段昌林、程科:《打造好红色旅游,讲述好红色故事》,《达州日报》,2019-12-10(01)。
[6]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内容介绍》,《实事求是》,1986(S1): 72-75页。
[7]贺喜焱、张双喜:《扎根红色沃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日报》,2024-06-03(07).
[8]刘朝汉、刘绍军:《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歌谣》,中共汉中地委党史办公室,1987。
[9]王杰、向丽、尹庆红:《审美人类学》,人民出版社,2021:147-148页。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4(20)。
[11]高永久、杨龙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0):5-13页。
[12]罗莹:《政治认同视角下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探索——以“石榴籽大课堂”主题课程为例》,《广西教育》,2023(13):58-61+66页。
作者简介
陈 帮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任凌云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