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7版
我国老年心理卫生健康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深受老年人欢迎

  老年心理卫生健康面临形势与挑战
  我国老年人心理卫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3年我国有近50%(1亿)的老年人患有非传染性疾病,在各种健康问题中造成我国老年人疾病负担的首要健康问题就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自杀和老年痴呆症,这一状况直接导致我国老年人的人均疾病负担高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4]调查表明,我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为30.3%,而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更低,仅为26.8%。[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因素的积聚,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乐观,老年心理卫生健康政策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一)老年心理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衡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心理卫生健康资源总量有较大幅度提升。至2022年,全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比2010年增加205%,达到5936家;全国精神科执业注册医生比十年前增加144%,总数超过5万人。[6]近十年,全国1180多个区县开展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但是,尽管我国心理卫生健康服务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较高水平的老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病率相比,心理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相对短缺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的加权患病率为5.6%,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精[7]神分裂症、冲动控制障碍等六大类精神障碍的加权12个月患病率达到9.3%。 老年人及全人群精神障碍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现有的精神卫生和医疗机构及人员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和东部一些省份和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精神卫生资源依然较为匮乏,加剧了这些省份和地区老年心理障碍患者识别率低、就医率低、康复率低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