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8版
我国老年心理卫生健康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二)老年期焦虑症、抑郁症治疗效果不理想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其中以老年焦虑症、老年抑郁症患者较为多见。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特定恐惧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场所恐惧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等。患有焦虑症的老年人常伴有紧张、担心和疑病,为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幸和烦恼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担忧,时常表现为运动性紧张、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等症状。而老年期或老年抑郁症主要指首发于老年期的原发性抑郁症,常见表现为焦虑症状,伴有较多的躯体不适和认知功能障碍。长期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但是,由于诱发老年心理健康障碍、老年期焦虑症、抑郁症的因素十分多元,既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又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不良健康状况紧密相关,导致老年心理健康障碍和心理问题防治难度大、治疗效果差、康复效果不理想。对于老年焦虑症、抑郁症患者,通常以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促智药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但总体上治疗比较困难,而且复发率高,预后欠佳,老年抑郁症仅约30%的病人恢复较好。
  (三)老年痴呆症人群疾病干预亟需加强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一直在快速增长,并成为老年期痴呆症最主要类型。这种以“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人格改变”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经常表现为判断力下降、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等脑功能异常和性格行为改变,并且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成为影响国民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1989年和1990年我国进行的两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达到3.46%~3.9%。目前,我国每年新增30万左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总人数接近800万,居世界第一。[8]预计到2030年、2040年、2050年,老年人患病人数将分别达到2075万、2687万和3003万,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9]并且,该病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患者初始的轻度症状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近一半病例被误认为是自然老化现象,轻度患者中就诊率仅为14%左右。庞大的患病人群对长期照护和医疗卫生服务产生强烈需求,对老年心理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要类型的老年性痴呆症的预防、疾病干预和护理服务亟待加强。
  (四)老年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康复工作有待加强
  老年人患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经常具有慢性迁延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多数患者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退化,为此,需要面向老年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和精神障碍,恢复社会功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