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8版
破解社区养老困局:社会组织的参与路径与对策研究
    图1分析框架图

  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
  本文运用的理论工具为“嵌入理论”,“嵌入理论”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源自1994年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的《大变革》一书,在此基础上,1985年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进一步提出了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并针对社会组织的行为提出了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的分析框架。在本文的研究中的“嵌入”概念更偏向于具体意义上的一种概念,是指将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由政府和社区提供为一个主体框架,将社会组织视为另一个主体框架,在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这一大模块中,社会组织这一主体嵌入社区和政府提供这一团体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契合的。
  “嵌入理论”的经典分析框架是由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组成。关系嵌入则是对嵌入网络的微观解构,将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关注点在组织在嵌入过程中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和互动形式,这个过程中,规则的作用被模糊,凸显的是更加灵活的信息交流与资源交换,其中所涉及的主体有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及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老年群体等等。格兰诺维特认为,在组织的前期发展中,关系嵌入是重中之重。对关系嵌入性,乌兹提出应当从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关系质量和网络互惠性四个维度进行衡量。[7]结构嵌入是对嵌入网络的中观解构,强调组织所处网络中稳定的结构性位置与组织在嵌入网络中的整体性功能和整体性结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内是组织自身结构的优化,对外是组织以新的形式参与到原有的组织结构中。[8]制度嵌入则是指在制度的设计和引导下,行动者的主观意识受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做出围绕制度(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具有目的性的行动,是对嵌入网络的宏观结构,具体体现在制度影响着资金、公共产品等资源的配置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与自主性等等。[9]倪志伟与尹格兰指出格兰诺维特阐述的“嵌入性”只是“关系嵌入性”,而忽略了制度因素的作用,只是嵌入性的一个类型,即“网络嵌入性”或“关系嵌入性”[10]。为了更深入地剖析具体案例中暴露出的问题,本文将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的理念与制度设计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案例研究的分析过程中。
  本文从社会组织的角度,运用嵌入式的分析链条来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行为和功能,以及社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从微观的关系性嵌入、中观的结构性嵌入和宏观的制度性嵌入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组织在这一运作机制中的不足之处,以期通过困境——对策研究,使社会组织、社区和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状态,以便更好地解读S组织在嵌入社区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挥的作用。
  案例现状
  本文的研究案例海南省一社区的社会工作组织(以下简称S组织),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政府购买,社会组织运作”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满足社区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2013年,在政府的引导下,S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为当地老人提供包括健康检查、卫生打扫等上门收费服务。该社区拥有5000余户、2万余人口,其中登记在册的老年人口约为400余人,这些老年人口是S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2017年,得益于政府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