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9版
破解社区养老困局:社会组织的参与路径与对策研究
支持,S组织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养老服务基地,开始尝试在社区开展日托服务和志愿服务。同时,S组织还依托社区资源,逐步建立起养老服务支点,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至2019年,S组织已建立了互联网平台,并开通公共服务热线,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与社区老人建立更为紧密的沟通联系。在此期间,S组织不断完善上门服务、日托服务和志愿服务三种服务模式,并开始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目前,S组织与社区、政府在养老服务工作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了一个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多元供给的养老服务网络。作为该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S组织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通过对政府相关人员、组织工作人员以及社区老年人的访谈分析发现,在S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S组织的实际服务效果。
  存在问题分析
  (一)多元主体互动不足
  从微观层面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过程,需要明确其与政府及社区的关系,因此,运用关系嵌入理论解读这一过程是必要且适用的。理想中,社会组织应与政府建立平等合作关系,与社区形成紧密协作关系,但实践中,二者的关系嵌入与理想状态存在显著差距。一是S组织服务能动性不足。S组织行政化思维较强,服务能动性不足,缺乏对社区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精准分析,决策与执行效率偏低。二是供需不平衡。S组织在社区内虽已设立若干服务工作站,但多为近年建立,工作安排尚不完善,服务辐射范围有限,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一些老年人因服务站点距离较远或搬迁问题,担忧无法享受社区养老服务。三是社会信任度不高。部分老年人对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缺乏信任,认为其可靠性不够。信任问题削弱了S组织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导致交流减少、支持力度不足,进而限制了其服务效能和发展空间。四是信息沟通不畅。S组织与社区老年人沟通不足,沟通渠道不畅通,多数需求信息通过居委会转达,缺少面对面的沟通,影响服务提供的有效性。
  (二)组织与服务结构不健全
  从中观层面分析社会组织嵌入政府和社区构成的养老服务网络,需要通过内部结构优化和外部结构调整来实现稳定的结构性位置。然而,S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组织结构和服务结构的多重挑战。在组织结构层面,S组织在内部结构优化方面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和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人员分工不合理,导致工作效率较低。此外,管理人员偏向行政化,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在服务结构层面,S组织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合理和评估机制不科学的问题。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服务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员,相关资质缺乏。二是资源分配不合理,社区活动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医疗护理等关键领域的资源配置不足,导致服务体验欠佳。
  (三)制度依赖性过强
  从宏观层面分析社会组织行动与养老制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养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养老资源在各个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流向与分配,政策的侧重和倾向性直接影响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自主性。这一点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中表现比较突出,S组织的资金问题也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S组织的资金来源高度依赖政府政策拨款,政府提供的资金在其日常活动中占比超过80%。单一依赖政府拨款,未能在拓展资金渠道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和社区养老事业的推进。在实际运作中,S组织缺乏创新与应变能力,未能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发展目标,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存在较强的政策依赖性。
  对策研究
  (一)以关系嵌入为前提,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
  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建立合作关系,明确权责分配,避免多头管理,确保养老服务体系专业化。政府作为责任中心,承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