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3版
当代青年婚恋异化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
义。或是有技巧、有预谋的诈骗,或是无意识的打击和控制,囿于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婚恋中的男女两性进入一种互害模式。马克思曾指出: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4]可见,人生的意义在于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人类的幸福要达到的终极境界。但被PUA者在自己的婚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这种类型的异化体现为婚恋中人对人的控制,容易走向极端。
  青年婚恋“异化”状况的原因分析
  青年婚恋“异化”的原因是多元的,从个体角度看,物质和精神的匮乏、婚恋关系认知水平有差异、自我防卫意识逐渐增强是主要原因。从家庭角度看,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关系的和谐程度、亲子的相处方式等都会对子女的婚恋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诱惑增多,网络多元价值观冲击等发挥着重要影响。
  (一)个体因素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异化状况的形成源于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个体的不良实践。首先,欲望消费反映了人本身物质和精神的匮乏。一方面,物对人的统治只能说明人所拥有的物的缺乏和购买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出现一定的婚恋物化现象。婚恋和个体的价值被金钱、数字、符号所代替,这种物化消解了人在婚恋中关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等问题的思考。其次,个体对婚恋关系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差异,缺乏责任意识和实践毅力。婚恋关系中双方的结合是一对矛盾体的结合,双方不仅有“性别”在思维和行为上的矛盾,还要面对“三观”在现实关系处理中的磨合等。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繁重的社会压力下,甚至出现面对婚恋关系要“看得开”,面对婚恋中的磨难要“放得下”的观念。婚恋自由变成了任性的个人主义,过度的自由让个体忽略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再次,个体独立自由意识觉醒,自我防卫意识增强。伴随着青年个体,特别是女性实现经济独立,对思想和精神独立的需求越来越高。婚姻成为一道选择题,部分青年甚至因无力承担婚姻带来的责任和压力,选择不婚。
  (二)原生家庭影响
  原生家庭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5]原生家庭的氛围、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的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首先,原生家庭的婚姻状况、稳定状态和父母的婚恋教育构造子女的婚恋认知和婚恋行为。研究发现,多数人在两性关系中的行为习惯都有对父母相处模式的复制或模仿。一方面,父母婚姻幸福能潜移默化地为子女的婚恋观念的形成与行为实践提供示范。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子女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父母的情感状态和互动模式影响子女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自我认知,而相反家庭中的冲突可能导致子女在情感中缺乏安全感,影响人际关系与信任感。父母的情绪管理方式会成为子女处理情绪的蓝本,影响其情绪调节能力等。另一方面,父母善于引导教育能帮助子女塑造正确的婚恋观,为婚恋观找准方向。比如家庭教育中强调担当与责任,那么就不容易出现“快餐式恋爱”,如原生家庭能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与认可,那么孩子往往会更加自信,在恋爱中被PUA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家庭教育使孩子充分理解爱的内涵,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容易出现物质化、功利化的恋爱。其次,家庭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能力和个体的发展程度是影响青年婚恋关系的根本因素。家庭内部纷争最集中的见于适应社会大环境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家庭支出压力之间的矛盾,表现于两性关系的发展现状和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