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0版
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成渝地区上岸渔民生计转型问题研究
足。据问卷显示,28.8%的渔民并不完全赞同禁渔举措,他们认为禁渔政策可以在长江干流和一级支流的中下游地区实施,但在长江一级支流的上游、二级支流以及一些小型河流等产鱼量不高的地区不应实施十年禁渔。
  二是对禁渔“十年期限”认识不足。据访谈得知,一部分渔民依靠补偿款和打零(散)工度日,期待经过十年期限,国家会重新开放长江捕鱼,到时还继续回到长江捕鱼谋生。尤其是涉及成渝地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2020年初就开始执行禁止生产性捕捞后,目前部分鱼类资源得到了显著恢复,出现了“鱼群如云、鱼跃鸟飞”的景象,从而导致一些渔民萌生返江捕鱼的想法,这对继续严格实施十年禁渔带来巨大挑战。
  三是对禁渔“补偿政策”认识不足。据访谈得知,目前政府对退捕上岸渔民实行一次性资金补偿,补偿方式相对单一。由于缺乏投资理念和理财能力,大部分渔民将补偿款放在银行活期储蓄,用于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极少数用于投资创业,甚至一部分上岸渔民因子女教育或购房等原因拒绝购买养老保险。同时,由于获得了补偿款,极少数渔民经历找工作屡屡碰壁后不愿意再次工作,并认为退捕上岸是响应政府要求,政府理应对渔民生活进行终身兜底,“坐吃山空”后就有可能上访。
  (二)生计资本短缺,退捕上岸转型难
  一是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少,人力资本不高。据问卷显示:年龄方面,上岸渔民平均年龄51.7岁,50岁及以上渔民占总数的63.3%;学历方面,小学和文盲占59.4%,50岁及以上且学历为文盲和小学的占75.8%;技能方面,渔民均为半工半渔或半农半渔的兼职渔民,平均打渔年限23年,除打渔之外的生活技能欠缺,上岸退捕导致其原本生计活动受到一定程度损害。
  二是耕地少、鱼禁捕、林禁入,自然资本受限。据问卷显示,近些年,因水电站设置、交通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拓展和各类园区建设,约有40%的渔民早先就是各类“失地”农民,加上各类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一些地区的上岸渔民的关键自然资本丧失明显,面临着向下看少地可耕种(土地被淹或被占)、向前看无水可捕鱼(禁渔上岸)、向上看无山可开垦(退耕还林)的困境。
  三是信息缺、沟通少、交流弱,社会资本不足。据问卷显示:从家庭关系看,渔民主要以家庭(夫妻、父子)为单位进行捕鱼,且捕鱼家庭之间有较强亲属关系,出现“一起打渔则荣,一起上岸则损”的境况;从社会关系看,上岸后定居在乡镇和农村的渔民占90.8%,有直系亲属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渔民仅为11.1%,渔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信息相对闭塞,沟通协调能力不足,社会关系网络较弱;从政治身份看,93.5%的渔民为群众,6.5%的渔民为中共党员,基层党组织在禁渔政策宣传和带动作用还需加强。
  (三)就业质量不高,易成新型致贫群体
  一是就业期望难满足。据访谈得知,受过去一直从事兼职渔民带来的便利,多数渔民希望在上岸地附近工作,但由于多数上岸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能为上岸渔民提供充足又满足其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短期内禁渔给一些高度依赖渔业的上岸地带来较大的产业转型压力,导致上岸地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降低,渔民就业压力加大。
  二是就业现状难维持。据访谈得知,50岁以下的渔民主要从事散工(或杂工),工作条件艰苦且不稳定,工资基本为1000~2500元/月;50~60岁渔民主要以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为主,基本工资为500~1400元/月,加上女性55岁、男性60岁的年龄限制,多数渔民只能工作两三年就会再次面临失业;60岁以上的渔民以无业、退休为主,渔民整体就业状况不佳。
  三是就业收入难提高。据问卷显示,86.9%的渔民上岸后家庭收入低于上岸前家庭收入,由上岸前约9.2万元降至约3.1万元,减少了66.3%;同时,家庭年均支出约3.3万元,55%的渔民上岸后支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