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7版
新征程上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农村就业难题及其破解路径
区农村就业。
  综上可知,大学生在高校教育引导下有了更为精准、适合自身、反映现实需求的就业观,也更为清楚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能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但在访谈中也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城市就业竞争即使激烈,有不少大学生还是想留在城市工作,可形成悖论的是其自身能力却较为有限,以致造成这些大学生在城市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比较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有很多就业机会,大学生自身能力能够达到用人单位要求,但当面对用人单位的盛情邀请时,他们往往因工作条件艰苦而望而却步。因此,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部分大学生存在矛盾心理,导致他们不能够下定决心选择留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工作。
  (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带来影响
  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在“您认为影响大学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就业的不利因素有哪些?”的问卷调查问题中,有63.64%的大学生认为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39.16%的大学生认为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有34.27%的大学生认为是“优惠政策吸引力度不够”,有24.48%的大学生认为是“专业不对口”,有24.13%的大学生认为是“工资水平低”,有23.43%的大学生认为是“相关制度保障不健全”,有22.38%的大学生认为是“农村社交圈子小”,有16.08%的大学生认为是“发展空间小”,有15.03%的大学生认为是“亲人、朋友的影响”,有10.49%的大学生认为是“向往城市生活”,还有7.34%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因素的影响。由此可知,影响大学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就业的因素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大学生选择“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的占比最多,说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基础设施不健全成为制约大学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就业的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有的大学生表示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健全,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便。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不管是硬件配套上,还是软件配套上都不太健全,主要表现为交通不方便、医疗水平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等,这难免会造成大学生工作效率降低、高质量生活成本增加,因而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相对不足,也很难留住人才。
  (三)就业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引不来、留不住大学生跟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扶持力度有一定的关系。就业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大则有利于农村留人计划的推进和实施,反之,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创业。
  在“您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相关政策了解吗?”的问卷调查问题中,有12.24%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有46.15%的大学生“不太了解”,有29.37%的大学生“一般了解”,有6.29%的大学生“比较了解”,有5.94%的大学生“非常了解”,其中,选择“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大学生占比合计达到近42%,而“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大学生占比总共58%左右,由此可知,不了解的大学生占比稍高于了解的大学生,说明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就业相关政策内容的了解还不太充分到位。
  在“您觉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程度如何?”的问卷调查问题中,如图2所示,有19.93%的大学生觉得“很大”,有32.52%的大学生觉得“较大”,有20.63%的大学生觉得“一般”,有6.64%的大学生觉得“较少”,有1.05%的大学生觉得“完全没有”,有19.23%的大学生“不知道”,其中,觉得“很大”和“较大”的大学生占比总共52%左右,达到被访者总数的五成多,觉得“一般”“较少”“完全没有”的大学生占比总共28%左右,还有不到20%的大学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