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9版
新征程上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农村就业难题及其破解路径
    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赴楚雄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可利用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媒体在展示就业政策内容基础上,要善于积极挖掘大学生农村就业典型案例,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农村就业氛围。此外,还可在高校进行广泛宣传。例如,在高校召开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领导干部、高校教师等为大学生解读相关就业政策,或者在高校举办相关就业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了解到就业政策的有关内容,以提高大学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要保障相关就业政策贯彻落实。边疆民族地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的就业现状,用法治手段保障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尽量不要出现“两张皮”现象,坚持正确处理普遍情况与特殊情况的原则,以保障政策运行效率。同时,在就业政策扶持投入中,尽量避免出现“前期重后期轻”的现象,要做到前期鼓励、后期保障,保证就业政策内容中所包含的各项优惠举措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大学生工资待遇真正有了保障,精神压力真正得到缓解,才能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中。
  (二)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人才有所不足,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大量人才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大学生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就业意愿不太强烈,以致坚定留下的机率往往不高,因此,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第一,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8]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成长的“拨穗期”,要求高校办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价值引领作用,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实践中,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把个人职业理想和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奔赴乡村田间地头中,提升才干,增长本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由此,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各类课程的教师需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增强育人合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双管齐下,共同致力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在农村就业面临的难题,引导大学生成为心中有大爱,脚下有奉献的时代新人,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第二,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高校教学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要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农村就业出现的难题,需要高校教师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信心与决心。在高校教师中,有一小部分教师曾担任过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为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发展贡献过青春与汗水,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人生阅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