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5版
新就业形态下农村流动人口的婚恋观
    企业和平台应鼓励员工参与社交活动,拓宽社交圈。

能够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新媒体营销从业者小李同样认为,只有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生育。
  “以后如果结婚的话,会不会考虑生小孩子,我也是要看老公吧。就如果,我觉得还是要看自己经济条件。”(小张,26岁,女,抖音主播)
  经济条件是流动人口在婚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多不稳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性,以应对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在考虑生育问题之前,他们会努力稳定自己的经济状况,提高收入和储蓄,以确保具备足够的财力和资源应对未来生活生育、养育之需。
  建议
  本研究对新就业形态下流动人口的婚恋观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群体在结交异性朋友、网络社交影响、过往感情经历以及生育决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优化工作环境与制度。企业和平台应探索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时间安排,减少员工长时间连续工作的压力,并鼓励员工参与社交活动,拓宽社交圈。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关系,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其次,加强网络监管与引导。政府和社交平台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的传播,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交友环境。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流动人口的网络素养,帮助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真伪,避免被误导。再次,开展婚恋教育与心理咨询。社区、学校和企业可联合开展婚恋教育活动,向流动人口传授婚恋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念。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或提供咨询服务,为那些在感情和婚姻中遇到困扰的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新就业形态流动人口的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政策,减轻他们在生育、养育和养老等方面的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解决新就业形态下流动人口的婚恋与生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配套。
  参考文献
  [1]王玲杰:《流动人口结婚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消费经济》,2010(3):25-27页。
  [2]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人口研究》,2006(1):57-60页。
  [3]曹锐:《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初探》,《南方人口》,2010(5):53-59页。
  [4]吴银涛、肖和平:《 青年农民工婚外恋的社会学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8(2):21-23页。
  [5]胡珍、程静:《青年农民工恋爱及婚前性行为状况研究报告——基于成都市服务行业青年农民工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8(1):42-46页。
  [6]吴新慧:《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中国青年研究》,2011(1):15-18页。
  [7]王若男、 张广胜:《数字经济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促进或抑制》,《农业技术经济》,2024(2):109-127页。
  [8]戚聿东、刘翠花:《 数字经济背景下流动人口工时健康差异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21(1):50-63页。
  [9]靳小怡、 任峰、 悦中山:《农民工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态度: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人口研究》,2008(5):67-78页。
  [10]马红梅、尚嘉豪、王鹏程:《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23(12):49-69页。
  作者简介
  赵涛伟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