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3版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因应之策
和谐并存及语言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孕育出形色不同的民族风俗资源。例如,回族的“花儿”、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以及锡伯族的“西迁节”等,均为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元素,世代相传。各民族还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和建筑艺术,在历史长河相互交融中,新疆各民族凭借其勤劳与智慧,共同创造并维护着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与艺术遗产。诸如建筑设计、民俗手工艺、音乐器物、舞蹈艺术、衣饰装扮、地方美食及习俗等,均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元素,展现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不同风貌与丰富内涵。新疆地区的民族文化,以其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语言文化差异,加之显著的地域色彩和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考古学界与民族学研究者慕名前来,深入探索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景观。合理开发利用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势必将为推动新疆的文化繁荣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一带一路”为新疆文化资源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搭建了一座连接中亚与欧洲的文化桥梁,为新疆的文化繁荣开辟了新契机。对于增进新疆特色文化的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让世界了解真实的新疆,推动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带一路”为新疆文化资源的保护开拓新思路
  “2014年6月,中国携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促成‘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新疆境内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及苏巴什佛寺遗址这六大宝
  [1]贵遗迹正式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在此次跨国申遗进程中,新疆占据了核心地位,其作用不可小觑,所有获批遗产点均坐落于新疆地区,这一成就对于确保丝绸之路新疆段遗产的妥善保护与有效管理具有重大价值,有力保障了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此举不仅促进了地方文物保护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新疆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增加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契机。通过这一多国联合申遗的案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可以多国合作、共同保护、抱团取经,遵循共同体意识,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搭建国家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契机,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共商共建,这一新的思路为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一带一路”为新疆文化资源的传播搭建新平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2]“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其理念是共商共建,为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搭建一个平台,以此来促使周边海洋及欧亚非大陆国家交流互通,从而构建友好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多层次、领域广、全方位的连通网络,促进沿线国家间、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互鉴。虽然沿线经过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文化、语言、历史文化都不同,但是各个国家都有一个同样的发展愿景,那就是能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共同繁荣。借着“一带一路”的优势,一方面让新疆特色文化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一方面为新疆特色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新的平台。新疆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文化走出去,也代表着中华文化走出去,向国际上讲好新疆故事、传递新疆声音,也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不仅让沿线国家了解、认识中国新疆,而且促进了国家间的民心相通。
  (三)“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区位优势来分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对新疆的定位是,将其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