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因应之策

在前文中提到了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现在看,这片土地上一直都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而现如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深度融合,为新疆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资源优势看:正是由于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经过此地,各民族在此聚居,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与历史积淀,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资金扶持方面看:借力于“一带一路”的东风,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引导新疆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致力于将新疆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科教中心。自治区政府也积极把握机遇,利用专项资金扶持,自主增加投入,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激励措施扶持文旅产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并将文旅产业发展纳入“十大产业集群” 战略规划。这些财政与政策的双重支持,为新疆文化产业的飞跃发展构建了稳固的后盾。从对外交往的视角看:“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推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下,中国与全球的联系不断加深,得益于国家的强力支持与对外贸易平台的持续优化,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现代化进程显著加速。随之而来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
(一)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首先,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新疆与内地的交流联系越来越频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越来越了解新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潮流,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亦步入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与条件正经历变迁,为了顺应现代化趋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始了自身的转变过程。然而,由于其地域特性导致某些传统文化根基较为薄弱的文化形态,在转型过渡期间,面临与现代社会环境不相匹配的问题,部分民族文化因此而遭遇衰减、消失乃至灭失的风险。
其次,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火爆,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新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一些民族文化资源的载体被开发出来,搭上旅游的便车,实现了巨大经济效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开发出现一些不当做法,包括缺乏合理规划、过度开发利用,并在文化区域中随意建设住宿、交通及娱乐设施,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和谐,还对其造成了深远的损害。
再者,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面临一个显著矛盾,由于承担保护与开发责任的主体交错,加之其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这就使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陷入两种极端,一些物质文化遗产被开发过度,一些却被无人问津、束之高阁。还有的地方注重开发,却忽视保护;对知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很重视,对那些不知名的、开发效益不大的文化遗产是无人理会,这种理念都是无益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二)文化产品缺乏创意
产品开发理念落后。一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势必需要文化产品作为载体,而在开发文化产品,挖掘赋予产品文化内涵上认识还缺乏创新,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