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3版
高等学校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展,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竞争力度,彰显国际影响力。
  (三)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0]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首先,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超越传统以及西方现代化的彰显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具有超越性,体现在去繁从简、去糟取精、资源整合、敢于创新等方面。其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扎根中国大地、满足巨大人口需求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具有独特性,依托于底蕴深厚的中国教育传统和民族文化,体现在教学形式、教学规模、办学理念等方面。再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体的发展脉络需要不断地丰富,具有发展性,体现在办学数量、办学质量还能不断地提升和改进等方面。此外,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响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产生的教育领域新认知,体现一个阶段的最新发展目标,具有时代性,时代不断向前,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不断的革新迭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包含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目标,具备明显的中国特色,蕴含着上千年文化底蕴却又能做到与时俱进、迎风而上,并代表着新时代最前沿、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状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现代化。[11]高质量发展强调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重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些目标正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更有利于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
  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教育发展理念“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12],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3],结合教育教学基本流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剖析影响学校教学开展的基本因素(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师生教学实践等),建立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运行思路(图1),作为高等学校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支撑,可以更好地厘清高等学校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发展主要受到内外两股力量的影响,外部资源是能量支撑也是方向引领,内部资源是理论实践也是成果反思,两者协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理念走向实践。从外部资源来讲,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善于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明确国家教育制度、体系、理念、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做出最科学的战略选择、应用最前沿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与社会各方面的产业发展建立紧密的联系,找准人民需求、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将现实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党的方针,解决人才供给问题。从内部资源来看,一方面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扩大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