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事业的全面领导,从延安时期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个性化探索到现在党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整体规划,都体现出全面而深刻、国际化又兼具本土化的特点。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高校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一方面,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政治方向,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高等学校应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部的教育教学标准,合理配置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输送积极向上的政治导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培养其爱国意识以及文化自信。高等学校除了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还可以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4]。课程思政作为目前较为热门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任何一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讲解过程中去。高等学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应注重显性课堂上的教学,通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来强化课程思政效果,如开展主题讲座、讲课比赛、课程思政研讨组等,也可以更多地和其他学校开展合作,为教师提供学习科研、交流分享的平台;还应在教学环境设置上多做思考与设计,如在告示栏、校园展板、校报、校园网站等模块开辟关于思想启迪、文化自信的人或事的报道专栏,增强隐形课程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紧跟国家政策需求,剖析政府文件与学校本土化发展的契合度,不断修正完善,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向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靠近,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育人目标。高等学校在做到响应国家政策、与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单位达成共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应结合自身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底蕴、发展前景做出思考,制定个性化、本土化的教学发展规划,包括生源数量、教学机制、课程设置等。在课程思政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优秀人物事迹或历史文化来传输优良品格和文化自信等内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15]展的中心任务 ,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始终保证学校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相一致,遵循教育部要求,洞悉政策背后更深层次的发展战略内涵,实现高校工作与国家战略的紧密对接,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进而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
(二)了解社会行业需求:始终坚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需求影响着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教育治理的形式等,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同时,高等学校培育的人才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厘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间的内在逻辑,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提。
首先,高等学校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也要主动地了解社会各类产业的实际需求,明确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岗位空缺,扎根中华大地办教育。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最终要走向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针对性地训练,专注社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制定贴合现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一对一”的实操训练。其次,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了解人民心中最渴望的高等教育形式,不断地充实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育人过程。国家一直强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参与度和拥护度都体现出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满意度。一方面,高等学校应定期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以及其理想的学习状态,时刻关心其身心发展情况,如定期的心理辅导或者以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还应对家长或者社会企业进行调查,通过家访或实地考察了解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并依据现实情况做出改变、力求突破。此外,还要了解国际形式,了解国际发展需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高校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一方面,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政治方向,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高等学校应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部的教育教学标准,合理配置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输送积极向上的政治导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培养其爱国意识以及文化自信。高等学校除了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还可以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4]。课程思政作为目前较为热门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任何一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讲解过程中去。高等学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应注重显性课堂上的教学,通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来强化课程思政效果,如开展主题讲座、讲课比赛、课程思政研讨组等,也可以更多地和其他学校开展合作,为教师提供学习科研、交流分享的平台;还应在教学环境设置上多做思考与设计,如在告示栏、校园展板、校报、校园网站等模块开辟关于思想启迪、文化自信的人或事的报道专栏,增强隐形课程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紧跟国家政策需求,剖析政府文件与学校本土化发展的契合度,不断修正完善,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向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靠近,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育人目标。高等学校在做到响应国家政策、与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单位达成共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应结合自身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底蕴、发展前景做出思考,制定个性化、本土化的教学发展规划,包括生源数量、教学机制、课程设置等。在课程思政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优秀人物事迹或历史文化来传输优良品格和文化自信等内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15]展的中心任务 ,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始终保证学校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相一致,遵循教育部要求,洞悉政策背后更深层次的发展战略内涵,实现高校工作与国家战略的紧密对接,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进而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
(二)了解社会行业需求:始终坚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需求影响着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教育治理的形式等,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同时,高等学校培育的人才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厘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间的内在逻辑,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提。
首先,高等学校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也要主动地了解社会各类产业的实际需求,明确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岗位空缺,扎根中华大地办教育。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最终要走向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针对性地训练,专注社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制定贴合现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一对一”的实操训练。其次,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了解人民心中最渴望的高等教育形式,不断地充实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育人过程。国家一直强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参与度和拥护度都体现出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满意度。一方面,高等学校应定期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以及其理想的学习状态,时刻关心其身心发展情况,如定期的心理辅导或者以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还应对家长或者社会企业进行调查,通过家访或实地考察了解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并依据现实情况做出改变、力求突破。此外,还要了解国际形式,了解国际发展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