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7版
高等学校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展数字化教学,在强调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同时注重对外开放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课堂教学时,应用学习工具(如平板电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突破教材限制强化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运用数字化技术开放教育,创设宽容、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互助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是解决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现实问题的有益尝试。[17]云课堂、隔空教学、双线教学已逐步走进大学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化的教学合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国外名校的留学政策,不仅要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关注教学的实用性和情景性。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把质量高、符合需要的引进来。[18]此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采取多元主体的评价形式,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反馈的权力。教学评价可以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强化教学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了相关岗位工作者的工作量,便于记录查询和及时反思,推动高校的科学决策的形成。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做到人才的特殊培养,也要做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坚持“元素润人、师德育人、实践砺人”。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有组织的科研环境,开展统一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邀请专家做开学第一课的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开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夏令营活动,邀请各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交叉合作学习,增强学术交流。
  结语
  高等教育在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高等学校在外部资源的应用上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坚持以服务社会为需求导向,在内部资源的管理上坚持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以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科教融合的教育行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国家政策支持,需要学校方面发挥教育主体作用,也需要社会各行业主体积极参与共治。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更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探究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是落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3][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10-26(01)。
  [2]黄海刚、毋偲奇、曲越:《高等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路径与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5):26-40页。
  [4]高书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世界价值》,《中国教育学刊》,2023(5):16-21页。
  [5]李芒、申静洁:《论教学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2023(12):26-35页。
  [6][12]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7]刘振天、赵志强:《可持续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意蕴与路径》,《高校教育管理》,2023(4):12-23页。
  [8]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11]孙杰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中国远程教育》,2023(6):1-10页。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人大》,2022(21):6-21页。
  [14]《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6):8-13页。
  [15]刘宝存、苟鸣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本质、挑战与路径》,《中国远程教育》,2023(1):12-20页。
  [16]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民日报》,2022-12-21(09)。
  [17]申国昌、白静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征及实施路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4-23页。
  [18]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75页。
  作者简介
  梁 莹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