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校长的群体特征、成长路径及政策建议
一,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当前在职的校长大多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这一时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工业的发展,加之苏联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影响,因此在这一特定时期,我国理工科专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等国家战略的引领下,理工科专业得到了国家极大的扶持。第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企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日渐密切,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决定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重心是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和理工类学科的建设。
(三)职业背景特征
1、与就职学校关系
校长与就职学校关系分为曾求学于该校,曾从事该校的教学或行政工作以及学习且曾就职于该校几类。根据对陕西高校校长履历的研究,发现校长与就职学校的关系与就职学校的层次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高层次院校而言(“985”“211”),41.65%的校长与任职学校的关系为学习且曾就职于该校。普通公办院校,有51.6%的校长与任职学校有关系,但曾就职于该校的人数占比超过了学习且就职于该校的人数。民办院校中,63.63%的校长曾就职于该校。在陕西,无论哪种层次的高校,均有一定比例的校长为学校的“近亲”。全国层面,“211”高校的校长中有一半均为该校毕业而后就职于该校,这一比例美国仅为25%,这说明中国高校“近亲繁殖”现象较为明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第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不确定性”的规避。传统观念认为“不确定性”是一种风险,外部调任的校长是一种“不确定”因素,而曾学习且曾就职于该校的校长被认为对本校的情况更了解,适应工作也更快,因此更有利于本校的发展。第二,校际间流动不畅。目前高校校长尤其是公办高校校长的任命程序较为复杂,且考虑因素众多,尤其是高层次高校的校长选拔条件较为严苛,由低层次院校向高层次院校流动的阻力相对较大。
2、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可分为:仅在大学中工作、在政府和大学中工作过、在企事业单位和大学中工作过以及在大学、企事业单位、政府均工作过几类。陕西高校校长大多数都仅在大学中工作过,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校长均担任过不同专业领域的主要领导职务[13],根据蓝劲松的调查显示,美国顶尖高校的校长的工作经历也涉及多个领域[14]。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校长选拔体系相对封闭。我国校长的选拔方式包括四种:内部升迁、平级调动、“空降”(从政府官员中选拔)以及公开竞聘[9]。由于高校系统的特殊性,普遍认为从高校系统内部产生更契合高校发展的轨迹。因此,“内部升迁”与“平级调动”成为高校校长选拔的主要方式。
3、最长任职时间
最长任职时间即某一任校长职务的最长在职时间。这一点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有的公办院校校长的最长任职时间大多数不超过五年,而民办高校校长的任职时间相对较长,表明我国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校长的任职时长普遍较短,校长的更换频率相对较高。
校长更换过于频繁可能存在如下弊端:第一,阻断了学校制度与政策的连贯性。校长的管理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制度与政策的制定,不同校长的管理方式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政策的制定也会存
(三)职业背景特征
1、与就职学校关系
校长与就职学校关系分为曾求学于该校,曾从事该校的教学或行政工作以及学习且曾就职于该校几类。根据对陕西高校校长履历的研究,发现校长与就职学校的关系与就职学校的层次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高层次院校而言(“985”“211”),41.65%的校长与任职学校的关系为学习且曾就职于该校。普通公办院校,有51.6%的校长与任职学校有关系,但曾就职于该校的人数占比超过了学习且就职于该校的人数。民办院校中,63.63%的校长曾就职于该校。在陕西,无论哪种层次的高校,均有一定比例的校长为学校的“近亲”。全国层面,“211”高校的校长中有一半均为该校毕业而后就职于该校,这一比例美国仅为25%,这说明中国高校“近亲繁殖”现象较为明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第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不确定性”的规避。传统观念认为“不确定性”是一种风险,外部调任的校长是一种“不确定”因素,而曾学习且曾就职于该校的校长被认为对本校的情况更了解,适应工作也更快,因此更有利于本校的发展。第二,校际间流动不畅。目前高校校长尤其是公办高校校长的任命程序较为复杂,且考虑因素众多,尤其是高层次高校的校长选拔条件较为严苛,由低层次院校向高层次院校流动的阻力相对较大。
2、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可分为:仅在大学中工作、在政府和大学中工作过、在企事业单位和大学中工作过以及在大学、企事业单位、政府均工作过几类。陕西高校校长大多数都仅在大学中工作过,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校长均担任过不同专业领域的主要领导职务[13],根据蓝劲松的调查显示,美国顶尖高校的校长的工作经历也涉及多个领域[14]。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校长选拔体系相对封闭。我国校长的选拔方式包括四种:内部升迁、平级调动、“空降”(从政府官员中选拔)以及公开竞聘[9]。由于高校系统的特殊性,普遍认为从高校系统内部产生更契合高校发展的轨迹。因此,“内部升迁”与“平级调动”成为高校校长选拔的主要方式。
3、最长任职时间
最长任职时间即某一任校长职务的最长在职时间。这一点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有的公办院校校长的最长任职时间大多数不超过五年,而民办高校校长的任职时间相对较长,表明我国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校长的任职时长普遍较短,校长的更换频率相对较高。
校长更换过于频繁可能存在如下弊端:第一,阻断了学校制度与政策的连贯性。校长的管理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制度与政策的制定,不同校长的管理方式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政策的制定也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