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校长的群体特征、成长路径及政策建议
在区别。频繁的更换校长,会造成制度落实的浅显化。第二,管理中的急功近利。校长的任期较短,容易造成校长决策偏重于短期利益,忽视政策产生的长期效益。
(四)成长路径特征
校长的成长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求学阶段,另一个是职业阶段。根据关键事件法,将校长在这两个关键时期的平均年龄进行罗列,可大致观察校长群体的成长轨迹。因考虑到民办高校的校长成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影响其成长路径的因素较多,故本研究重点关注公办高校校长的成长路径。
1、任职年龄
任职年龄是指就任校长职务时的年龄。对陕西省高校校长的任职年龄进行罗列,发现陕西高校校长的任职年龄大多数大于45岁,其中“985”高校校长的任职平均年龄为49.33岁,“211”高校校长的任职平均年龄为54.25岁,普通公办高校校长的任职平均年龄为52.88岁,普通民办高校的校长的任职平均年龄为47.41岁,公办高校校长的任职年龄普遍大于民办高校校长的任职年龄。在我国,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校长任职年龄平均为50岁,“985”高校校长任职年龄平均为52.8岁。[8]
2、公办高校校长晋升轨迹
因公办高校的行政职务与职级相对应,按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副厅局级、正厅局级、副部长级的职务晋升路径,将每名校长晋升到该职务时的年龄进行罗列,可观察高校校长群体的职务晋升轨迹。
陕西公办高校校长晋升为正科级的平均年龄为27岁,晋升为副处级的平均年龄为33.3岁,晋升为正处级的平均年龄为39岁,晋升为副厅局级的平均年龄为45.8岁,晋升为正厅局级的平均年龄为52.7岁,晋升为副部长级的平均年龄为53.3岁。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结果,在我国自开始工作到走上校长岗位,“985”高校的校长需要24.8年,“211”高校的校长需要22.8年。而在陕西,普通公办高校校长走上校长岗位需要25.7年,相对于我国平均水平而言,周期较长。
3、公办高校校长的求学轨迹
将公办高校校长在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时的平均年龄进行罗列,可观测高校校长群体的求学轨迹。结合陕西高校校长的晋升轨迹图,发现大部分高校校长的博士学位是在工作后取得的,且大多数校长的博士学位是在由副处向正处晋升的过程中取得的。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陕西高校校长群体的调查研究,可将这一群体总体特征总结为:以陕西籍汉族男性为主,平均年龄为57.29岁;具有博士学位,大多为理工类专业毕业,很少有海外留学经历,学术专长与学校一流专业相契合;大多数仅在大学工作过,平均校长任职时长不超过5年,以校内升迁及校外聘用为主。在当今时代,面对不确定性的组织环境,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15]因此,需从以下方面加强陕西省高校校长队伍建设,应从“入口”处扩大来源,从“经历”中提升专业素养,从“时间”上保证稳中求进,充分作为。
1、广开大学校长的来源渠道,促进校长队伍多元化发展
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宽大学校长群体人才来源多元化渠道。当前,国家已经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这一模式应得到持续深化和进一步推广。
陕西高校校长的任命中,“内部选拔”和“校际调动”是主要的方式。为避免“近亲繁殖”和“利益输送”的问题,需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大学校长的选拔工作公开、公正、公平,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多元化和开放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也更加频繁,校长作为学校规划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其阅历影响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除了教育
(四)成长路径特征
校长的成长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求学阶段,另一个是职业阶段。根据关键事件法,将校长在这两个关键时期的平均年龄进行罗列,可大致观察校长群体的成长轨迹。因考虑到民办高校的校长成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影响其成长路径的因素较多,故本研究重点关注公办高校校长的成长路径。
1、任职年龄
任职年龄是指就任校长职务时的年龄。对陕西省高校校长的任职年龄进行罗列,发现陕西高校校长的任职年龄大多数大于45岁,其中“985”高校校长的任职平均年龄为49.33岁,“211”高校校长的任职平均年龄为54.25岁,普通公办高校校长的任职平均年龄为52.88岁,普通民办高校的校长的任职平均年龄为47.41岁,公办高校校长的任职年龄普遍大于民办高校校长的任职年龄。在我国,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校长任职年龄平均为50岁,“985”高校校长任职年龄平均为52.8岁。[8]
2、公办高校校长晋升轨迹
因公办高校的行政职务与职级相对应,按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副厅局级、正厅局级、副部长级的职务晋升路径,将每名校长晋升到该职务时的年龄进行罗列,可观察高校校长群体的职务晋升轨迹。
陕西公办高校校长晋升为正科级的平均年龄为27岁,晋升为副处级的平均年龄为33.3岁,晋升为正处级的平均年龄为39岁,晋升为副厅局级的平均年龄为45.8岁,晋升为正厅局级的平均年龄为52.7岁,晋升为副部长级的平均年龄为53.3岁。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结果,在我国自开始工作到走上校长岗位,“985”高校的校长需要24.8年,“211”高校的校长需要22.8年。而在陕西,普通公办高校校长走上校长岗位需要25.7年,相对于我国平均水平而言,周期较长。
3、公办高校校长的求学轨迹
将公办高校校长在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时的平均年龄进行罗列,可观测高校校长群体的求学轨迹。结合陕西高校校长的晋升轨迹图,发现大部分高校校长的博士学位是在工作后取得的,且大多数校长的博士学位是在由副处向正处晋升的过程中取得的。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陕西高校校长群体的调查研究,可将这一群体总体特征总结为:以陕西籍汉族男性为主,平均年龄为57.29岁;具有博士学位,大多为理工类专业毕业,很少有海外留学经历,学术专长与学校一流专业相契合;大多数仅在大学工作过,平均校长任职时长不超过5年,以校内升迁及校外聘用为主。在当今时代,面对不确定性的组织环境,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15]因此,需从以下方面加强陕西省高校校长队伍建设,应从“入口”处扩大来源,从“经历”中提升专业素养,从“时间”上保证稳中求进,充分作为。
1、广开大学校长的来源渠道,促进校长队伍多元化发展
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宽大学校长群体人才来源多元化渠道。当前,国家已经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这一模式应得到持续深化和进一步推广。
陕西高校校长的任命中,“内部选拔”和“校际调动”是主要的方式。为避免“近亲繁殖”和“利益输送”的问题,需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大学校长的选拔工作公开、公正、公平,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多元化和开放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也更加频繁,校长作为学校规划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其阅历影响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除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