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5版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社会融入及教育支持研究
文/李诛 植子伦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社会融入及教育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23B230)◎2024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基于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巩固拓展的农村小学生社会融入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4476)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导致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出现,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农村学生。民族地区移民群体由于空间位置的变化产生了较多的不适应问题,尤其是对于学龄期的农村学生而言,面临着家庭、学校、社区环境的变化,势必会产生一定的适应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学校农村学生的社会融入及教育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是时代背景下不容忽视的现实议题。随迁农村学生需要的爱与归属感,安置区配套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家校社合作情况等,都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因此,要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发挥政策优势,有效保障后续发展,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为巩固拓展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提供新的契机。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旨在改善贫困人口生存条件的重要政策。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居民迁移到更适宜生存的区域,该政策不仅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还拓展了居民的增收途径,为居民逐步摆脱贫困奠定了重要基础。脱贫攻坚期间,我国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市、区)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约981万人。2021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我党胜利完成了以“断穷根”为基本目标、以民族地区为主要对象、以城市安置为重要途径的千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对于深受农耕文明影响的民族地区来说,迁移只是脱贫致富路上的最初一步。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顺利过渡到乡村振兴,需要适应新的城市文明,深度融入社区环境,但这是一个既需要居民自身努力,也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的长期过程。研究表明,影响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育融入上的层次错位、生活融入上的方式改变、交往融入上的对象差异、文化融入上的多元共生四个方面,时间和空间的改变皆会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搬迁群众